本報特約--產業追蹤/物聯網,已經到來的產業“風口”

近年來,大陸國內外物聯網產業的重大投資並購事件令人目不暇接:2016年初,思科以14億美元收購物聯網平臺公司Jasper。同年4月,半導體公司賽普拉斯(Cypress)收購博通(Broadcom)的物聯網部門,其中主要包括了WiFi、藍牙和ZigBee等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產品線。 同年7月,軟銀公司以322億美金、43%的溢價收購晶片公司ARM,欲利用ARM優良的晶片設計,推動物聯網行業的智慧化發展。同月,德國晶片廠商英飛淩(Infineon)收購科銳旗下Wolfspeed功率和射頻業務部門,目的讓Infineon的客戶開發出能效更高、面積更小、成本更低的物聯網系統。2016年10月,高通收購全球最大的車載晶片商恩智浦(NXP),彌補自己在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技術短板。 2016年12月,大陸國內物聯網知名企業高新興收購中興通訊旗下的中興物聯,未來將開發物聯網企業級市場。顯而易見,這些以技術著稱的產業巨頭正加緊佈局物聯網產業:谷歌在2016年12月更新了Android Things及Weave,將分散的物聯網系統整合成統一平臺,實現設備與雲端及其他服務的連接。阿里巴巴與美的合作,意圖實現智慧家電的遠端控制管理。百度推出車聯網產品 Carnet,將使用者智慧手機與車載系統無縫結合。中國電信於2017年1月20已經在京發佈基於3GPP的NB-LOT(V1.0)企業標準,攜手華為,全面部署商用物聯網運營業務。 與此同時,大陸國內傳統實體企業也紛紛開始以物聯網為核心的轉型升級:2017年3月8日,美的在上海正式發佈“雙智”戰略,開啟物聯網轉型之路。2017年1月,海信集團總裁劉鴻新介紹說“以光通信、智慧交通和電子醫療為代表的B2B業務已經占海信利潤的40%”,海信正在進行由C端向B端的業務轉型,而B端業務的重點是物聯網業務。長虹於2015年已經提出“三座標”發展戰略,正式實施以產品智慧感知為基礎的物聯網轉型之路。2017年5月6日,施耐德電氣在“工業融合、物聯未來”為主題的創新峰會中正式推出面向工業領域的EcoStruxure物聯網平臺。 物聯網將是人類感知世界把握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手段 首先,我們要搞清什麼叫物聯網?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的思想最早來自于比爾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一書,此書中提到了利用網際網路連接一切事物的概念。後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實驗室(MIT Auto-ID Labs)和國際電信聯盟(ITU)乃至IBM都對物聯網進行過定義,但側重點各異。現在對於物聯網的通用定義是基於物品與互聯網的連接,通過包括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鐳射掃描器、環境感測器等在內的資訊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定進行通訊,從而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管理等功能的網路。因此,我們認為“感知、互聯、智慧”是物聯網的基本特徵。 然後,我們要瞭解物聯網會帶來什麼?互聯網實現萬人互聯,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問題,而物聯網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了萬物互聯,拓寬了人類認知的邊界,並通過智慧化計算解決了時間和空間上障礙問題。若果說互聯提供了瞭解問題的手段,那麼物聯網則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對實體企業來講,物聯網可以顯著提高運營效率和產品品質。據美的方洪波介紹,通過智慧製造,集團固定資產在過去三年累計下降了70億元,資產效率明顯改善。 李開復博士認為,未來十年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將替代現在約50%的人類工作,人工智慧(AI)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企業轉型勢在必然。但如何轉型呢?前期大家都在談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我一直認為這是個偽命題,互聯網僅僅是工具,本身並不生產產品,離開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生存之本是即時把握客戶需求並滿足客戶需求,互聯網僅僅提供了企業與客戶資訊對接的一條通道,但如何識別海量的客戶需求並將之與企業內部運營各個環節實現高效高質對接,其實就是物聯網技術。因此,我認為傳統企業的轉型路徑應該是“+物聯網+互聯網”,真正實現內外網合一,建成無邊界組織模式。而目前那些僅僅依靠壟斷消費者資訊管道資源攫取收益的互聯網企業將逐漸走向衰亡。 物聯網的“風口”顯然不同於互聯網的“風口” 為什麼說物聯網是即將到來的“風口”產業?是因為物聯網產業正迎來“井噴”式發展。華為2015全球聯接指數報告顯示:2014 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 6200 億元,同比增長 24%;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2 萬億美元,根據物聯網資料所形成潛在經濟價值將達到11萬億美元,而共用經濟的全球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3350億美元。研究機構Machina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約為60億個,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270 億個。中國大陸是全球製造大國,M2M(設備與設備)連接數約占全球市場的30%。另據IDC預測,到2018年,50%以上的大型企業(80%以上是制定了先進數位化戰略的企業)將自行構建工業雲平臺,或利用已有的工業雲平臺,拓展數位供應和分配網路。 為什麼中國大陸物聯網產業會快速發展呢?我認為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智慧城市建設需求迅速擴大。大陸的政府治理模式決定了政府投資拉動為重要組成的經濟增長模式短期內不可能會出現變化,在一些落後欠發達省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但隨著“鐵、公、基”等基礎設施投資漸趨飽和,政府投資領域正在轉向,智慧城市建設正受到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的青睞。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廣泛,包括公共安全、交通、醫療、社區、環保、地下管網監測、水務、教育等,智慧城市建設將為地方政府的社會治理提供更為高效專業的手段,如北京市實現了對水、電、燃氣消耗等 12 個方面 316 項城市運營日常資訊的監測和資料分析 ,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準。 其二是物聯網關鍵技術也日益成熟。像人工智慧(AI)、雲計算、大資料、RFID、MSE、LPWAN(一種低功耗廣域網路)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等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 其三是移動互聯網的消費性創新應用為物聯網的應用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眾所周知,大陸業已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最大市場,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繁榮和產業優勢,將對物聯網發展起到強大的帶動作用,移動互聯網應用通過開放介面方式連接物聯網設備,使物聯網能夠依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入口優勢和用戶優勢,進一步拓展物聯網應用市場。可以預測,基於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融合的消費性應用創新更為活躍。譬如在家居方面,移動 APP 發揮資料彙聚中心和控制中心作用,一方面獲取溫度、濕度等各類傳感設備監測資訊,一方面作為遙控器反向控制照明燈、洗碗機、落地燈等家用電器,華為等企業已推出以智慧手機為核心的智慧家居解決方案。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可以實現人機互動。 物聯網產業壁壘十分明顯。雖然物聯網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企業進入壁壘也很高。顯然,物聯網“風口”不同於互聯網“風口”,不僅商業模式迥異,而且技術要求不可同日而語。從商業模式上來看,互聯網企業靠壟斷使用者管道資訊資源收取平臺“過路費(廣告費、流量費等)”,而物聯網企業從事的是B2B業務,靠“產品+服務”獲益。從技術上來看,物聯網產業有幾大關鍵技術: (1)感測器是物聯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全球各類感測器超過2.2萬種,我國已有科研、技術和產品的感測器近1萬種,但大陸高端感測器仍嚴重依賴進口,主流感測器技術仍較薄弱。目前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因其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高可靠性、易於集成等特點,已經成為物聯網感測器主要技術。華夏基石客戶之一的歌爾聲學已在MEMS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 (2)無線通訊網路技術。包括授權頻段網路通信技術、非授權頻段廣域網路技術、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等。目前華為、中國電信等運營商均已開始佈局。 (3)射頻識別(RFID)技術,這是物聯網感應層主要技術,又稱“電子標籤”,主要由標籤、閱讀器/讀寫器、天線三個部分組成。華夏基石客戶之一的深圳遠望穀公司在此技術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4)雲計算,這是物聯網產業的神經中樞。雲計算結合了虛擬化技術、分散式海量資料存儲技術、資料管理技術、程式設計方式及平臺管理技術五大關鍵技術,對資料計算能力大大加強。雲計算的服務模式主要有基礎設施級服務(IaaS)、平臺級服務(PaaS)和軟體級服務(SaaS)三種形式。目前華為、阿里巴巴在此領域均有優勢。 (5)大資料,即物聯網價值的實現途徑,也是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中利潤較高的環節。物聯網大資料來源于大量感知終端,如感測器,M2M終端、智慧水錶、智慧醫療設備等。物聯網最核心的商業價值就是將這些海量的資料進行智慧化的分析、處理,從而生成基於不同商業模式的各類應用。目前國際物聯網巨頭IBM、GE等紛紛開展大資料平臺業務。 物聯網產業價值鏈較長且複雜。從資訊傳遞的角度看,物聯網產業鏈要依次完成資訊採集、資料傳輸、資料處理等一系列技術環節。從產業鏈參與主體的角度看,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核心感應器件提供商、感應設備終端提供商、網路提供商、軟體與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及服務提供者等六大參與方。 物聯網產業可以細化為五大市場。從目前物聯網應用市場來看,可分為五大市場,即 ( 1)智慧可穿戴設備市場。作為互聯網和物聯網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智慧可穿戴設備產品形式多樣,主要分為網路延伸類、獨立應用類、醫療健康類以及控制娛樂類四大類產品。智慧可穿戴設備發展至今,僅僅完成了其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階段,完成初步的人機交互和服務,實現基礎的運動及體征資料獲取。而且在產業模式、產品類型和關鍵技術突破上還存在著諸多局限性,譬如以穀歌領銜的智慧眼鏡類產品雖使用者體驗較好,但其智慧化程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智慧腕表、手環雖然功能較多,但缺乏用戶體驗及用戶粘性。 (2)智慧家庭市場。智慧家庭是將綜合佈線技術、網路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訊技術等運用到家庭生活中,集家庭安防系統、家電自控系統、照明系統、環境控制系統於一體,從而組建高效的住宅設施系統和家庭日程事務管理系統,實現對家電的自動控制、便捷的家庭安全防護、便利的通信網路、智慧化的家庭娛樂等功能。目前國際科技巨頭搶佔智慧家庭平臺,開展“內容+產品+服務”全佈局。中國作為家電製造大國,國內家電廠商也紛紛開展智慧家庭業務,但受制於平臺軟體控制技術,進展不大。 (3)車聯網市場。隨著LTE-V2V 關鍵技術協議落地,車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車聯網是能夠實現智慧化交通管理、智慧動態資訊服務和車輛智慧化控制的一體化網路,依託車內網、車際網和車載移動互聯網,實現V2X(X泛指車、路、行人及互聯網等)之間的無線通訊和資訊交換。來自GSMA和SBD的資料顯示,2018 年全球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歐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5%。 (4)智慧城市市場。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把新一代資訊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於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資訊化高級形態,實現資訊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品質,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根據BCG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智慧城市總投資額將達到1200 億美元。智慧城市市場領域較為廣泛,考慮到大陸政府較為強大的投資支出能力,預計公共安全、金融安全、交通安全等領域的增長較快。隨著NB-IOT協議標準的明確,運營商將會加快智慧城市建設。2017年3月,華為與深圳水務集團、中國電信聯合發佈全球首個基於NB-IOT的智慧水務商用項目,在深圳鹽田區南方明珠花園等社區部署了1200只NB-IOT 水錶,並通過部署在“天翼 雲3.0”上的水務業務平臺實現智慧水務的管理。 (5)工業物聯網市場。正如上述分析,物聯網已成為傳統實體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物聯網應用正在從簡單的提供設備連接和資料交互的功能深化裂變成為傳統行業智慧化升級的關鍵力量。 根據麥姆斯諮詢的資料,2015年全球工業物聯網市場規模為1137億美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增至1955億美元。工業物聯網一直沒有公認的定義:德國所謂的工業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聯資訊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資訊資料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以智慧製造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我認為工業物聯網的作用是將資訊化和工業化進行深度結合,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生產控制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實現互聯互通,通過接入網路和智慧化管理進而達到提高產品品質和運營效率的要求。 物聯網技術將對現有的企業管理模式帶來挑戰 物聯網產業市場很大,而且物聯網企業也很多,但真正成為有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部分原因是互聯網產業更需要互聯網企業提供“閉環式”全產業鏈生態產品及服務,即從硬體、網路、系統集成到服務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因此偏隅某個價值鏈環節的互聯網企業將很難生存。 從IOT Analytical發佈的2016年全球物聯網企業前20強名單來看,大部分企業都是美國的企業,這與美國作為世界互聯網技術中心的地位有關。而德國的SAP和西門子兩家企業位居第二第三,這與德國近幾年將“工業4.0”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密不可分。在前20強中只有一家中國大陸企業,即華為公司。 國際互聯網巨頭企業大都有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客戶資源,而且都分別專注於某個細分市場。像IBM作為物聯網生態系統Watson的締造者,重點針對的行業是汽車、電子製造、旅遊、交通、保險等,?明企業開展大資料分析業務。像谷歌從軟體硬體兩方面佈局物聯網智慧家居,依託Android技術,建設家居智慧化控制中心。像GE被公認為是“工業物聯網”(IIOT)這個術語的締造者,推出了基於雲的資料和分析服務的GE Predix,為工業企業提供運營智慧化解決方案。 有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國內政府級市場在物聯網市場中占比超過30%,大多集中于智慧城市市場,如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而且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專案大多屬於PPP專案,項目週期較長,應收賬款風險較大。政府是大陸市場經濟中一個特殊的參與方,既有信用又缺信用,前者指政府級項目大多比較容易獲得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後者指有些地方政府合同契約意識比較淡薄,履約風險大。所以,對於從事智慧城市項目的物聯網企業而言,其商業模式設計以及如何與官員打交道,考驗企業智慧。 正如前文所述,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傳統實體企業開始引入工業物聯網技術,像美的、施耐德電氣等。但物聯網技術將會對企業傳統的組織和流程管理體制帶來較大衝擊,理想的狀況,企業或許只需保留“技術和研發、供應鏈、製造、行銷和銷售、資料平臺”等部門,而資料平臺是唯一的利潤中心,其他行銷和銷售、製造、技術和研發、供應鏈等部門僅僅是效率中心,企業運營各個環節中的資源配置再也不需要人為決策,改由智慧化指引,而企業唯一的決策就是選擇資料平臺提供的方案。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範圍的擴大,我們期待中國大陸會出現更多擁有核心技術和優秀產品的世界級企業,我們也憧憬我們的生活更加智慧便利。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