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社評--推動司改只為博取改革美名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日前在爭議中落幕了。爭議的產生是在會議結束前,分組委員、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張靜在國是會議提早離席。未能出席全程會議的理由,據張靜表示,是對國是會議議事規則的抗議,因為陪審團案根本未排入總結會議討論。他曾對外表示參加會議是因為「對司法失望而沒有絕望」,如今退出不就代表已對司法絕望了嗎? 究其實際,不論是蔡總統還是司法院都曾表示,人們參與審判是所有議題的重中之重,但卻未針對此重中之重進行討論,張靜身為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參與會議卻完全不去討論陪審、參審問題,選擇退出豈非是唯一選擇!更令他無法接受的是,明明是推參審制,但司改國是會議對外說法卻變成過去從沒提過的「國民法官」,明顯欲藉「國民法官」之名來行參審制之實。 人民陪審或參審主要是避免審判出現坊間所謂「恐龍法官」的情況,然而另創「國民法官」,恐無法避免此種情況出現,再加上「國民法官」與一般法官如何區隔也是問題,豈非治絲益棼!此舉不但不能解決法官自由心證太過的問題,反而會因「國民法官」專業不受信任,而使審判的公正性更易受到大眾質疑,進而使司法公信力與權威難以建立。 這當然不是第一次有委員退出會議討論,此前台大法律系教授即在發表書面聲明後退出會議。該聲明指出,司改國是會議綁人、綁議題程序黑箱,主事者始終充耳不聞,且諸多即興式的提案,在不明就裡情形下被表決;決議間彼此矛盾,無法代表人民聲音。聲明另指出國是會議的三大問題,是「定位不明、僭越權限」、「議題超載、委員超限」、「亂放天燈、後患無窮」。 果不其然,原本預定召開2天的國是會議總結會議,在開會前不久才由籌委會決定,在8月12日由總統蔡英文召開1天的會議,就12項題綱討論作出結論。更離譜的是,許多參與分組會議的委員是看到新聞或被親友告知,才知道議程已由2天縮短為1天。因此,參與會議的委員們對此項決定有所不滿仍意料中事!若非對司改仍抱有期望,豈不退光了! 更有委員對議程縮短為1天批評表示,面對司改這麼嚴肅的國是問題,為何總統不願意多溝通?且指出外界曾嘲諷參與會議委員們是「傻子」、「只是去被摸頭」、「去當棋子」,但認真參與會議的結果,卻「感覺坐實了外界的批評?」。尤其是有委員表示,看新聞才知道8月12日要開總結會議,未被事前告知,很不受尊重。 更遑論曾有政大教在分組會議結束前提臨時動議,要求公開司改國是會議籌委會在總統府召集開了近三小時會議的內容,遭到國是會議副召集人反對。副召集人對此並爆氣強調「永遠不會公開!」,因為「有些事內部沒談完就公布,會傷害很多人」。司改會議的目的不就是設法讓司法公開透明以減少爭議嗎?如今會議內容永不公開,宛如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用拒馬與人民溝通一般! 司改籌委會副執行秘書林峰正表示:為尊重各機關獨立職權,司改國是會議決議將列為司法院和法務部的參考;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繼日前表示,司改國是會議搞不清楚人民的需要、優先緩急,立法院也不可能照單全收後,在司改國是會議結束後,再度表示法案仍須經朝野協商,是否照單全收,沒人敢保證。難怪有不少參與會議的委員會認為「開那麼多次會是開心酸的」! 年改國是會議決議的關鍵條文被立法院改得面目全非後,司改國是會議決議若受到同等待遇,豈會令人感到意外!這也坐實司改國是會議定位不明的批評。實際上民進黨政府舉行司改開會議不在解決問題,只是為了博取改革美名而已。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