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珍》《火來了,快跑》讀後感

朱國珍》《火來了,快跑》讀後感
朱國珍》《火來了,快跑》讀後感

【愛傳媒朱國珍專欄】「生離死別」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然而當我們真正面對「生死」的時候,往往有許多感傷與不捨。也因此,教育部108課綱,將「生命教育」列入高中必修課程,期望透過思考與素養,建立自我生命的終極信念,培養哲學思辨的能力,實踐生命價值。

《讀力創作》第十七集所談的書籍《火來了,快跑》,描寫的正是肉身終點,火葬場的故事。這是職人作家大師兄的第三本書,也是他從專門跑外務的接體員,調任到不用出門的火葬場之後,對於人生更豐富的思考,內容仍然聚焦在「生離死別」,這次,在火葬場,讓大師兄觀察到更多屬於家屬的人情世故。

全書環繞的主題是:「喪禮的目的是撫慰人心,不管是還在世的,又或者是帶著遺願的,都需要被撫慰。」就在節目訪談過程中,大師兄也自剖創作動機來自於父親,數十年來,關於親情,關於創傷,仍然一言難盡。

這集節目最特別的就是在錄影開始之前,邀請到東華大學教授、阿美族祭師巴奈・母路,帶領我們進行祝禱儀式,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祭儀,就在祭儀準備開始時,巴奈老師特別提醒「心裡要充滿乾淨!」接著我們聆聽巴奈老師輕柔地miluku(說;歌),並配合動作以食指指向酒盅,沾著祭酒拋灑天空。我的腦海陸續出現逝去的外公外婆、姨父和表弟。我清楚感覺到他們在微笑,神聖喜樂的關照。這集節目除了大師兄本人,也邀請到改編大師兄作品為舞台劇的導演林立書共同分享閱讀。

巴奈老師提出「火來了,快跑!」是漢人儀式中提醒靈快離開軀殼、別被火燒到的習俗。然而在族人的觀點中,肉體只是跟世界借來的軀殼,靈才是真實的,因此無須過度感傷。

有關肉身與靈的告別,在〈一路好走〉的文章描寫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燒炭,火葬之後由大師兄負責為小女孩裝罐,他做到一半哭了起來,明知死者已不需為生活煩惱,沒有病痛,但是他仍然止不住淚水。工作完成後,與合作的夥伴討論「倒底誰可以決定別人的人生?」這是個無解的答案,最後也只能嘆息:「一路好走,希望下輩子,你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許多探討生死的影視相關作品,例如2001年美國影集《六呎風雲》,是第一部把死亡當做主要話題的美國電視劇,我看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土葬埋棺必須挖到地面六呎以下的深度。2008年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以及2021年韓國《我是遺物整理師》。

最近最讓我深深感動的電影是《人生大事》,也是好友在男主角獲得影帝時立刻推薦我看的。當時我不知道好友會在兩周後驟逝,讓這部電影彷彿成為隱喻。他過去也推薦過許多他特別喜歡的影視作品,現在想來,情節似乎都涉及死亡。我經常感覺到他的使命感與任重道遠,但是我們的專業大不同,身為好友也只能做到傾聽,有時甚至發表些淺見希望為他分憂解勞。昨夜風清月朗,返家時抬頭看見夜空中眾多閃耀的星星,想起《人生大事》裡的台詞:「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那一瞬間,心中突然湧起陣陣暖意,仰望浩瀚星海,我知道我們會再度相遇,明亮而靜謐。

作者為大學講師、作家、廣播主持人,曾創下連兩年獲林榮三文學獎雙首獎記錄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