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團《六部曲》巡演10月開跑 沉浸6種不同風貌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朱宗慶打擊樂團新作《六部曲》擊樂劇場10月起巡演,6首特色各異、技巧高超的擊樂作品串連,從熱血激昂到柔情似水,可目睹6支琴槌使用炫技,還可沉浸50面鼓的敲擊震懾,可看到揉和演奏肢體動作的舞蹈性,還可聆賞女姓團員開口唱歌,乃至全體團員拋棒對接的絕活,這次還動用大型機關旋轉舞台,配合燈光、影像、舞台、服裝等劇場元素,好聽好看感官饗宴,讓觀眾一次領受6種不同擊樂面貌。

《六部曲》擊樂劇場10月3至6日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11月2、3日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11月23、24高雄衛武營登台,總計巡演10場。邀請長期合作夥伴組成黃金陣容,包括燈光設計車克謙、影像設計王奕盛、舞臺設計陳慧、服裝設計謝宜彣,以及創意整合鄭詠珊。

朱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2010年發表「擊樂劇場」概念,陸續推出《木蘭》與《泥巴》前兩部都結合戲劇文本,今年《六部曲》又拋開文本,未來擊樂劇場創作,有文本與沒有文本兩者,都將繼續嘗試。《六部曲》緣起於他向團員提出「擊樂」與「打擊樂器」本質的探問,眾人重拾本心再次思索,以6首樂曲做為終極解答,也成就這齣作品。

首先安排2首能量高漲、令人熱血激昂的曲子,首先登場的是全新創作「六棒傳奇之琴鍵奇緣」,馬林巴木琴的六棒技法,在資深團員吳珮菁的領軍鑽研下,成為朱團團員們的必備「功夫」,駐團作曲家洪千惠以此為靈感,讓8位團員在8台馬林巴木琴的不同配置下,展現各種特別的6支琴槌使用法,甚至會出現1人同時敲2台琴、敲非琴鍵部件等少見的絕活,可說是六棒木琴的武林秘笈大全。

在鍵盤樂器絢麗開場後,「鼓與光」則是展現「非旋律樂器」的高超動能!樂團串連兩首經典鼓樂作品:美國擊樂家海森弗(Thom Hasenpflug)的《尖刀》(Bicksa)與美國作曲家盧斯(Christopher Rouse)的《伯罕先生》(Bonham),在舞台上共會秀出超過50面鼓,在8位擊樂家棒下敲出震懾底心的節奏,同時更配合精準的電腦燈光,鼓面發聲的同時也展開金燦光輝。

第3首「蘊」呈現打擊樂的柔情似水,鐵琴延音與木琴滾奏連成的旋律織體,綿密唱出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Ástor Piazzolla)的「遺忘」(Oblivion)與「自由探戈」(Libertango)。在肢體設計蔡晴丞的指導下,團員們更會揉和琴槌敲擊肢體動作的舞蹈性,發掘擊樂演奏動作的無邊美感。

第4首「生命的喻示」改編澳洲作曲家魏斯雷科(Nigel Westlake)的同名創作,使用大量非洲、亞洲與大洋洲等地特殊樂器,並且動用大型機關旋轉舞台,在不斷重複的基底節奏裡,展現擊樂蘊藏的初始生命力。

作曲家Koji Sakurai(櫻井弘二)也獻上作品「尋聲之境:遇」,改編作曲家2009年的《這兒是香格里拉》電影配樂,採用全女性團員安排,不只是樂器演奏,更讓大家開口唱歌。打擊樂、人聲與音響設計陳俊成所搭配的現場喇叭空間音效,引領聽眾尋覓心中的桃花源。

壓軸登場的「鬥陣」是資深團員何鴻棋創作經典〈鑼鼓慶〉進化版,並邀請武術功底深厚的肢體設計葉晉彰加入,展現傳統鑼鼓技藝的力與美。19位參演團員全數上陣,毫不間斷的節奏重擊,加上「升級」後的動作設計以及拋棒對接,包準讓看過〈鑼鼓慶〉的觀眾再次目瞪口呆。

值得一提的是,《六部曲》雖然每一部分都是獨立段落,但在「擊樂劇場」的設計下,每首曲子之間還會有精心設計的連結串接,讓6個段落完美結合為《六部曲》,有待觀眾親臨感受。

朱宗慶打擊樂團新作《六部曲》擊樂劇場10月起巡演,黃金陣容打造,探問擊樂本質。(記者黃朝琴攝)

8位團員在8台馬林巴木琴的不同配置下,展現各種特別的6支琴槌使用法。(記者黃朝琴攝)

朱團藝術總監朱宗慶率先發表「擊樂劇場」概念,陸續推出《木蘭》與《泥巴》2齣作品,今年續推新作《六部曲》。(記者黃朝琴攝)

馬林巴木琴的六棒技法,在吳珮菁領軍鑽研下,成為朱團必備功夫。(記者黃朝琴攝)

1人同時敲2台琴、敲非琴鍵部件等少見的絕活。(記者黃朝琴攝)

朱宗慶打擊樂團《六部曲》擊樂劇場,由6首特色各異、技巧高超的擊樂作品串連。(記者黃朝琴攝)

朱團團員們揉和琴槌敲擊肢體動作的舞蹈性,發掘擊樂演奏的無邊美感。(記者黃朝琴攝)

馬林巴木琴的不同配置,展現各種特別的6支琴槌使用法。(記者黃朝琴攝)

《六部曲》6首曲目特色各異,從熱血激昂到柔情似水。(記者黃朝琴攝)

《六部曲》緣起於朱團團員重拾本心再次思索「擊樂」本質,以6首樂曲做為終極解答,成就這齣作品。(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