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專業、團隊、紀律、熱情;演奏、教學、研究、推廣,數十年如一日──那些觀眾眼裡的驚嘆連連,對我

朱宗慶》專業、團隊、紀律、熱情;演奏、教學、研究、推廣,數十年如一日──那些觀眾眼裡的驚嘆連連,對我
朱宗慶》專業、團隊、紀律、熱情;演奏、教學、研究、推廣,數十年如一日──那些觀眾眼裡的驚嘆連連,對我

【愛傳媒朱宗慶專欄】樂團首度赴海外演出,即是1990年到美國參與PASIC。我常聊到這段經歷:那是我們第一次出國巡演,當時很沒有經驗,甚至不知道樂器要提早運到,後來是拜託航空公司幫忙,才化險為夷,一切都是從做中學習;而參加PASIC,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就如劉姥姥逛大觀園,那些從我身邊走過的,都是大名鼎鼎、像神一樣的打擊樂界之星。

後來,樂團多次受PASIC的邀請,藉演出與觀摩的機會,與國際社群交流,不但見證了世界打擊樂的發展,台灣打擊樂實力的增長以及在國際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演進,蛻變足跡清晰可見。我想,在這段不算短的過程中,有成長、有累積,更有我們始終不變的核心價值與信念;因為這樣,才使我們每次出現在PASIC舞台上時,都讓世界各國的擊樂好手發出「躍進」的驚嘆。

對我來說,這是懷抱明確願景,並且踏實築夢的結果。其中,「專業、團隊、紀律、熱情」的核心精神,以及「演奏、教學、研究、推廣」的並進工作,是樂團數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

以作品來說,從創團以來,樂團就秉持「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本土與國際」的宗旨,透過委託創作來累積曲目。打擊樂團與作曲家的實質合作,帶動了樂團特色風格的形塑,也讓打擊樂在演奏技法和展演型態方面,皆能持續突破、創新。這次PASIC的演出,我們即是從過往累積的270首委託創作作品中,挑選了〈超越彎折〉、〈探〉、〈射日〉、〈吸引力之二〉、〈菜市仔〉共五首委託創作作為代表,構成一套完整的節目安排,來與國際擊樂社群分享。

這五首曲子屬性上都是音樂會演出的演奏曲目,並非跨界或實驗型態的演出曲目,但卻在音色、技法上各具讓人驚豔的表現力。而在演出曲目背後,還有長期累積下來的演奏實力與技巧、團隊團結一致的精神、團員之間的傳承等為觀眾們所驚嘆。

而六支棒子的木琴演奏曲目,雖然過去巡演,我們也曾有演出,這次卻最為被凸顯,連續三首六隻棒子木琴曲目,顛覆、拓展了國際擊樂社群對於六支棒子演奏的想像──每支棒子能夠獨立運作,和聲、旋律、音色的變化性大增,這是技法的純熟所帶來的創新。

再以人才來說,要成就專業的展演,內容、人才、舞台三大要素必須環環相扣;而人才的培養,更是需要不斷累積舞台實戰經驗。對打擊樂團的團員來說,每年的演出場次,皆是以上百場計,演奏生涯所累積的演出場次,更可以數千計。因而,每位團員皆具備精湛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

在這次PASIC的演出,除了由資深團員珮菁演奏團員煥韋近期創作的六支棒子木琴演奏曲〈探〉,樂團安排含芝和瀚諺兩位年輕團員擔任主奏,演出另外兩首六支棒子的經典曲目〈吸引力之二〉和〈射日〉。對在場的國際觀眾而言,一個團裡面有這麼多人能夠純熟演奏六支棒子的曲目,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場的觀眾驚呼連連、一再讚嘆,甚至有觀眾分享,這場音樂會是他一生之中最引人入勝的藝術體驗。但對於樂團而言,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所做的,就是盡全力將我們最好的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也要特別感謝樂團的強力後盾,此次隨行至美國的絲綸執行長、執行製作慈宜經理,以及基金會夥伴們的全力支持及協助。從行前的各項細節安排、防疫措施與配套,備齊所有藥品與保健品,到抵達美國後,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妥善且快速的應變,無微不至、悉心照料每一位團員,同時,還有留守臺灣的夥伴們,在時差顛倒的狀況下全力配合。因為有大家的齊心協力,才能讓我們在美國的旅程、演出圓滿順利完成。

我經常勉勵團隊:「沒有專業,其餘免談!」而這次參與PASIC所獲得的迴響讓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四十年前擘劃的模式,為團隊建基了強大的基礎。不管是豐富的樂曲展現、六支棒子的精彩演出,又或是團隊的細膩分工,這一切,沒有所謂「刻意」的安排,對我們來說,都是「再自然不過」,是內化於每個團隊成員血液裡頭的態度與精神。

說真話,能有如此盛景,是我們所意想不到的。只是,橫跨32個年度,對比1990年首次赴美巡演與此次疫後的首次國際巡演,我想,樂團的蛻變足跡不只是清楚可見,更是有跡可循!然而,走過三十多年,隨著年紀增長、經驗漸多,我的心境也大有轉變,由衷感謝,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給予樂團相當大的能量、支持與發揮空間。尤其,這次到PASIC巡演,看到大家都把有機會參與樂團演出當作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讓我感覺到,多年來對藝術專業追求的堅持,以及用藝術文化與世界交朋友的理念,是值得且有具體累積的!

在變動的時局中,結束此趟美國行,我們依然保有不變的初衷與價值,並將帶著豐滿的能量與收穫,繼續朝下一階段全力邁進!

作者為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