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池貯原木 見證嘉義林業史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10日電)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旁有一個「杉池」,是昔日用來浸泡阿里山原木的貯木池,早年的池子比現在大80倍,見證了嘉義林業興衰。

嘉義林管處副處長張岱表示,阿里山鐵路自1912年全線通車以後,嘉義市林業發展興盛,儼然成為台灣的「林業之都」。

當時官營的製材工場、營林機關群等,可以自成一個「林業村」。在「林業村」周邊,各種民營製材廠、木材店櫛比鱗次,木材加工廠、運送業、家具製造業都十分發達,帶動旅館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

張岱指出,由於從山上運下來的原木,都是上等的木料,為讓木材保持良好材質,日本人特地在阿里山鐵路北門驛西側興建一座16萬2000多坪的貯木池來浸泡原木。

他說,早年從阿里山運下來的上等紅檜、扁柏等原木,會浸泡在貯木池裡,以預防木材乾燥龜裂,如此才能賣得好價錢。

至於台灣杉、鐵杉、華山松等原木,由於比重較大,會沉在池底,當時日本人另闢建貯木場存放。

張岱指出,由於從阿里山運下來的原木,每根動輒重達數噸,要將整根原木置入貯木池中,在當時也是一件大工程。

他說,早年日本人在貯木池上方設立架空式鐵索,搭配從美國、德國等國家引進的大型起重機,才能吊卸巨木;其中最大一具起重機高達20公尺,移動距離200公尺,被稱為「天車」。由於當時嘉義貯木池的吊卸機具多樣而先進,有些連日本內地也沒有,因此曾吸引日本親王到嘉義參觀。

張岱說,早年「杉池」四周林木成蔭,垂柳映池,是嘉義八景「檜沼垂綸」所在,也是昔日兒童嬉戲、大人垂釣的地方,池中飄散的檜木香,令人難忘。

如今,隨著林業沒落,貯木池早已被填平,並興建成市立文化中心、表演廳、果菜市場等建築,僅保留一個2000多坪的縮小版「杉池」,與昔日16萬2000多坪的面積相比,實不可同日而語。10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