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甸/「小刀」魚麵?!

李復甸/「小刀」魚麵?!
李復甸/「小刀」魚麵?!

二十年前與一群律師朋友在青島,參加兩岸仲裁人工作會議。在住宿的飯店一樓大廳看到一個小攤,似台灣的餛飩擔,掛了一個招子上書「小刀魚麵」。這種五星級飯店大廳放個麵擔,引起大家好奇,坐下各叫一碗。

送來精巧一小碗,麵是細麵,湯白如奶,翠綠蔥花其上,鮮極。上海話說「鮮得眉毛都掉落來」。至今,猶覺食指大動。但一直沒搞清楚,是「小刀」魚麵?還是小「刀魚」麵?

魛魚,學名長頜鱭(Coilia ectenes Jordan),鳀科。頭大於身,體長而側扁,腹呈銀色,皮下多脂,因外形像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又稱鮆魚,刀魚,刀鱭,鱭魚,毛鱭,鮤魚。魚身側扁,長約十釐米,銀白色。《尚書大傳》中說,鮆魚飲而不食、故其形纖削而味淸雋。春出江中。

《本草綱目》中記載: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細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鬚,鰓下有長鬣如麥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爾雅翼》則寫道:鮆魚長頭而狹薄,其腹背如刀刃,故名刀魚。大者長尺餘,可以膾。魛魚與河魨、鰣魚並稱為中國長江三鮮之一。蘇軾與陸游都喜歡魛魚,留下詩句。

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寒蘆港》

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陸游《暮春》

辛夷海棠俱作塵,鮆魚蓴菜亦嚐新。

一聲布穀便無說,紅藥雖開不屬春。

魛魚生活在海洋中,春季或初夏洄游到淡水江河中產卵,因此太平洋西岸朝鮮和日本以及東海、黃海和渤海、以及通海江河的中下游等海域,都現蹤跡。魛魚物種類別甚多,名稱甚多。各類的鱭幾乎全球沿海都有。

明洪武年間,太湖生產的梅鱭魚,肉質肥嫩鮮美,每年歲貢萬斤,故梅鱭魚又稱貢魚。

鳳鱭,俗名鳳尾魚、烤子魚。下油炸至酥脆,常見於江浙餐館開席的頭四道冷菜。酥炸鳳尾魚是下酒佳品。

廣東則常做成鳳尾魚罐頭。外公最喜烤子魚,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鳳尾魚罐頭是外公的專利,也只有他最鍾愛的我,可以分一小條嚐嚐。

前幾日到廣州南沙,主人招待暮春剛上的橄欖菜醬清蒸珠江鮮魚。頭一次嚐著,甚為驚豔。追問此為何魚?堂倌稱「鱭魚」。

當時總覺與印象中的魛鱭大大不同,非但魚腩不似魛鱭瘦削如刀,魚頭也圓鼓如烏魚。回來一查資料,確是鱭魚。廣州人叫的鱭魚或黃鱭,也屬鯔科(Mugilidae)。

但與廣州人叫的鯔魚不同。鱭與鯔長相極為相似。鱭魚比鯔魚較尖細,背黃,眼紅,體內白肉較多,肉質較鯔魚嫩滑。產于鹹淡水之沙田、珠江口淺海灘,尤以深圳市南頭、西鄉、福永、沙井和松崗一带所產的最好,身長而圓,肉厚骨少,味道别具一格。

鯔魚,俗稱青頭、烏頭。魚體圓而長,頭部略扁而尾部稍側扁。鯔魚廣泛分布於全球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

喜棲息在入海口,可至水深120公尺。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產卵期時會洄游至外海產卵。烏頭就是烏魚。

但產地不同品類略異,加上烹煮技巧不同,滋味亦異。《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

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採捕。」台灣的烏魚多隨寒流而至,已是熟成的大魚,只有魚卵與魚膘,是饕客的美味。冬季烏魚也就是人稱的回頭烏,肉質老而乏味,輒少人顧問矣。

廣東人蒸魚真是絕活。問其方法,每答云:「大鍋煮水大滾,放入以蔥白墊底盤盛鮮魚,上鍋加蓋。半斤魚,七分半鐘;多一兩,多兩分鐘。熟後取出,傾出盤中魚汁,另鍋加生抽、白糖少許,滾煮作汁。

魚舖以縱切蔥青,熱油澆之,即成。魚肉必需粘骨,方才滑嫩;蒸煮過久,必嫌老澀。」話說容易,但每家鍋具、蒸屜不同,爐灶火力各異,如何魚仍粘骨,而肉已蒸熟,可是藝術啊!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