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倡「特殊國與國關係」 蕭新煌:成為賴清德「互不隸屬」立論基礎

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郭宏章攝
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郭宏章攝

國史館今天(7/27)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表示,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就兩岸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流行並簡稱的「兩國論」,成為日後前總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和前總統蔡英文及賴清德總統的「互不隸屬立場」的立論基礎。

蕭新煌在這場學術討論會,以「從零距離、近距離和遠距離解讀李登輝面對難題的抉擇」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也以同樣題目發表論文。蕭新煌借用另一位學者吳介民的概念「李登輝時刻」指出,在台灣民主化中有5個的「李登輝時刻」,而且在兩岸關係中也有2個關鍵的「李登輝時刻」。

蕭新煌指出,5個台灣民主化中的「李登輝時刻」,包括第一,1990年,李登輝借力使力讓野百合學生抗爭運動,轉變成為對付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的助力,而展開民主改革的步調。第二,1991年李登輝廢止憲法臨時條款,宣告終止國共內戰、結束萬年國會,以及萬成資深國代、立委和監委全數退職。

蕭新煌指出,第三,1992年全面改選第二屆立委,將真正的台灣民意基礎帶進立法院。第四,1994年李登輝毅然決然拍板確定台灣總統、副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第五,1996年總統直選中,有本土反對黨候選人參選,李登輝當選。其中,第二與第三個「李登輝時刻」開啟所謂「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國家體制大轉型。

另外,在兩岸關係上面的2個「李登輝時刻」,蕭新煌說,第一個時刻是,李登輝在1991年成立國統會和宣布國統綱領,以自稱「戴帽子」的策略,拖延與應付中共的「統一攻勢」,藉此以政治時間換取政治空間,和主導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這當然也讓台灣內部的獨派不滿,竟讓中國和世界以為台海會進入協商時代。

蕭新煌指出,第二個時刻是,1999年李登輝藉「德國之聲」訪問,向全世界宣告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流行並簡稱的「兩國論」。雖然李登輝事後對「兩國論」的說法不甚滿足,但卻成為日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和蔡英文及賴清德的「互不隸屬立場」的立論基礎;當然也引發前總統馬英九提出「一國兩區」的反對論述。

蕭新煌表示,綜合5個台灣民主化中的「李登輝時刻」和及2個兩岸關係中的「李登輝時刻」,可相當充足而完善地將李登輝是如何在台灣民主化、本土化、兩岸關係和「台灣獨立」等「台灣時刻」,發揮了不可抹煞的關鍵主導力量。

更多太報報導
若李登輝未擋下8吋晶圓廠赴中 黃主文:沒有「護國神山」台積電
面臨中共軟硬威脅困難做正確抉擇 陳儀深:李登輝宛若處虎口
【520就職】演說全文曝光!賴清德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秉持「四個堅持」維持現狀

看更多相關新聞
凱米颱風影響?共機罕見已4天未擾台、但國防部仍偵獲9艘共艦
布林肯向王毅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 外交部表達感謝
王毅會布林肯喊一中 外交部批乖離現實謬論
川普會協防台灣嗎?日經解析三種可能性
因應台海局勢及北朝鮮 駐日美軍擬新設「統合軍司令部」強化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