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見人|專訪李立峯(上) 記者一句話感動新聞學者:「繼續存在就是意義」

李立峯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最近發表新書《閱讀新聞》。他除了要閱讀新聞,亦要閱讀新聞背後的人,即是記者。他提到有記者的說話,讓他聽得感觸。
李立峯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最近發表新書《閱讀新聞》。他除了要閱讀新聞,亦要閱讀新聞背後的人,即是記者。他提到有記者的說話,讓他聽得感觸。

編按:如果在香港做記者存在某程度的不確定與風險,仍然做記者的人,意義在哪裏?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在這專訪提到兩個重點,不必是原則,但應該足夠讓行內人思索。首先,現在於香港做記者,「繼續存在,就是意義」,這是李立峯做研究調查時候,從一個受訪個案得來的答案,聽得他感觸。第二,記者要 being resilient(堅韌)。這個特質,此時此刻,讓人百般滋味。這次討論的 resilience(堅韌),包含現在做記者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今時今日,要風險值完全「清零」,去到 absolute zero,除非甚麼都不做,要做,就得有一套可承受的風險管理。

此時此刻,閱讀人,閱讀時代,可能比閱讀新聞更有趣。

李立峯是國際傳播學會會士、香港研究學會創會及現任共同主席、《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主篇,他談記者之存在意義與保持堅韌,分上下兩篇報道,下篇請按此

特約記者:冼麗婷

攝影:陳奕釗

【Yahoo 新聞專訪】

閱讀李立峯的新書《閱讀新聞》,閱讀之容易與不容易,在於了解與不了解。要懂得閱讀新聞,也要先懂得閱讀新聞裏的時代及人物。

李立峯在中大新聞及傳播學系修讀本科及碩士研究,後來去史丹福大學修讀博士,他一直不是矢志要做記者的人,做了新聞與傳播學教授,經常與記者為伍。香港當今世代,他很撇脫地分析新聞與傳播學存在之必要;至於畢業生做記者與不做記者?在最好的時候是個人選擇,在最壞的時候,沒道理不也是個人選擇。

香港傳媒黃金年代 李立峯還小

八十、九十年代香港傳媒的黃金時代,1975 年出生的李立峯還小;香港傳媒過渡了九七後,是他在研究院研究西方新聞與傳播學理論的孕育期。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四年,撒一點猶如「坐監」的情緒,灑一點迷茫與孤獨,有時間跟太太以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解悶。他曾在中大一個講座中分享閱讀松本清張其中作品《信》的感受,小說講述監獄內與監獄外的兄弟情,一個為了弟弟偷栗子又殺人而坐牢的哥哥,一個為了殺人犯哥哥受盡社會排斥的弟弟。監倉內的世界是凝固的;監倉外的世界,變幻無情。誰人更痛苦?李立峯被觸動了,監獄裏的難過與無奈,當時也已被記著了。

用李立峯的語言,史丹福大學為甚麼令他有監獄的感覺,是難以解釋原因的。或許,疏離於世界的孤獨,正是一個世界走到另一個世界必經之苦,也是走進學術殿堂必跨之門楣。

一晃眼,年少讀書愁,煙消雲散。在新聞業最嚴峻時候,黃金年代的人,幾乎走光、退下、被打散。為了研究或普及知識而繼續見記者的,是他這個在學院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的人。這個跟他提一下文學人都會說自己「其實不文藝」的新聞學者,要榨取他的感情不容易。要他分享感想,他敍述了 2019 年社會事件期間做研究調查時,受訪者所說的話,觸動他內心深處。

李立峯在中大完成大學本科,其後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他的少年時代,是香港傳媒的黃金期;而他做研究的這個時代,新聞行業迎來了嚴峻挑戰。
李立峯在中大完成大學本科,其後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他的少年時代,是香港傳媒的黃金期;而他做研究的這個時代,新聞行業迎來了嚴峻挑戰。

令他想哭的說話:「跟回規矩做事情」

李立峯說,一位在 focus group 裏受訪的記者,總結當時繼續做記者有甚麼意義?答案超級簡單,語氣卻十分嚴肅,「繼續存在,就是意義。」讓他聽了感觸。另外,當討論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之時,一位公務員並非提出甚麼人權民主自由偉大理念,他要求很簡單:只希望「跟回規矩做事情」。這位公務員態度語氣之卑微,令他聽得想哭,他說。

如果盡量客觀、理性去處理李立峯的感情,只要深層思考他想哭的原因,可能也會想哭。按他原話:「這些事情是會令你很感觸,如果說感受,作為一個香港人,有時看到新聞,會有各種各樣感受,作為一個研究者(李立峯),就是這些。」

可是,有些東西,存在之必要,不是因為希望或是失望而決定的。

李立峯對新聞熟悉的深度及幅度,不比資深傳媒人淺,每一件事情,都能關聯到一個傳播學理論。問題是,我們並非無端為他的新書去了解傳播理論,我們因為時代和時代裏的人,想聽這個熟知新聞學的教授,怎樣看目前香港記者與新聞的存在意義。

「存在就是意義,你講得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某個程度,因為不知道將來可以做什麼,但我存在就是意義,當我還存在的時候,至少有資格講,我存在就是意義。」李立峯說。

李立峯提到在研究期間,曾經聽過受訪者發表一些令他感觸,甚至想哭的說話;他記得有一次要討論「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一位公務員向他說,只希望「跟回規矩做事情」。
李立峯提到在研究期間,曾經聽過受訪者發表一些令他感觸,甚至想哭的說話;他記得有一次要討論「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一位公務員向他說,只希望「跟回規矩做事情」。

對很多支持民主自由理念的人來說,香港發展方向並不正面,李立峯也不敢自欺欺人,把香港說得很有希望,恐怕會被笑「你有沒有這麼傻啊?」這一刻,不需要天真妄言某些事情的環境,這一刻還能做到的,就去做,「崗位還能做到的事情,我就做,出版社認為我可以出某些書,幫某些作者出書,我就出。」書展賣書與圖書館下架書籍,就是存在與不能存在的現實,「我賣得就賣,將來是沒辦法保證的。」

「其實繼續去做(報道與書寫),是為了什麼呢? 」記者問。他看到的,無論希望或失望,都有為將來準備的原因。

「世界會變,不知道變的時機在哪裏,更差或更好,短期內可以更差,比較長遠來說,你有一個所謂希望,不知道十年二十年後,變好的時機何時會來?如果真的有一個時機變好,社會會不會沒有力量把握這個時機?我也聽過有些國內記者分享,就是覺得,起碼這門『手藝』(報道新聞),這是他們的用語,要傳承下去」。他看繼續做新聞的意義,如尊子所說:鐘擺(Pendulum)不會永遠在一邊。第二就是為了紀錄歷史,所謂見證,「可能是一個壞的時代,但起碼我見證著這個時代」。

新聞與傳播學存在的意義

「大學裏堅持新聞學術這個範疇,意義又在哪裏?」 記者問。李立峯很認真而流暢的回答了一整個段落,此時此刻,重溫新聞學,由他說出來,就是一種價值存在之必要。

「新聞也好,實務也好,學術也好,對任何社會,都有基本需要。這包括訊息流通,公眾訊息和公眾議題能被組織起來,讓大家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新聞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大家要認知將來社會面對甚麼挑戰,面對甚麼問題,政府有甚麼政策,甚麼做得不錯,哪裏可能有問題,如果真的有貪污,要報導出來,這些功能,在全世界過去一百年來就由新聞 Journalism 去整理它。如果很學術的說,也不知道 50 年之後會怎樣,那個不只是政治問題,過去 20 年,我們在學術上已經就數碼化科技不停提出問題,因為全世界的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已經對傳統新聞工作、新聞機構有很大衝擊,所以對於將來,(新聞)就是負責去整理公共事務資訊。」

有記者曾經提過「記者存在就是意義」,李立峯亦以新聞學者的身份,清楚說出新聞學術存在的意義。他認為在任何的社會,都要有一批人能夠認識問題、整理資訊,以至分析社會,並且將知識和技巧傳承。
有記者曾經提過「記者存在就是意義」,李立峯亦以新聞學者的身份,清楚說出新聞學術存在的意義。他認為在任何的社會,都要有一批人能夠認識問題、整理資訊,以至分析社會,並且將知識和技巧傳承。

時代的挑戰,本身就是新聞存在的原因,新聞任何時候都有存在的功能。他說:「任何的社會都需要有一批人對這些問題有認識,懂得去搜集、整理資訊,懂得去查證資訊,懂得去判別真假,懂得將資訊放在一起,成為有意義的故事,懂得判斷社會的狀態,分析社會的狀態,辨別什麼問題需要大家關注,什麼問題不需要大家關注。」這系列工作的必要,就是人的必要,也就是大學裏由一個科去整理傳授相關知識和技巧的必要與價值。

科技,早讓人習慣孤獨地聚在一起;今天媒體的角色,或許能讓我們學習一起面對孤獨。

訪問開始之時,記者在李立峯的工作枱隨手拿了幾張廢紙做筆記,被一把久違的酒店單齒膠梳吸引了視線,沒留意幾冊放一角的書。後來攝影師傳來相片,才發現他捕捉了李立峯《Alone Together》(在一起孤獨)這本書。它是李立峯去年暑假為文學自媒體「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分享讀書心得所講的一本書,大概是人在網絡時代的交往形式,是不是愈連結愈孤獨一類的討論。叠在下面的,還有兩三本書,一年都不被執拾,原封不動,孤獨地站一旁,凝固着,一整年。這裏面的原因以及人物性格,已經說出聲了。

放一旁的東西,不代表不重要,也並未消失。有更重要的東西,先一樣一樣繼續做下去。這是存在的方法。

(專訪之(下)篇請按此)

李立峯的檯頭放着一本書,是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Sherry Turkle 的著作《Alone Together》,書籍其中一個討論,就是人在網絡時代的交往形式,到底是否愈連結愈孤獨?
李立峯的檯頭放着一本書,是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Sherry Turkle 的著作《Alone Together》,書籍其中一個討論,就是人在網絡時代的交往形式,到底是否愈連結愈孤獨?

【冼麗婷昔日專訪文章】

舊衣車、芳艷芬聲影 陳耀成向母親致敬

聽不到的相遇 聾人大學生承傳手語教育

專訪賈勝楓(下)從小孕育白色美感 賈勝楓信宿命也信努力

專訪賈勝楓(上)從文字記者到電影導演 賈勝楓《流水落花》的淡然與閃爍

專訪李若堯梁潔瑜夫婦(上)天涯海角同命鳥 新聞夫婦衝破殘障移居英倫

專訪李若堯梁潔瑜夫婦(下)失語 殘障 脆弱與堅強 移英三人家族命運變奏曲

曾經支持劉慧卿 最終加入新民黨 商人黃復華的抉擇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

冼麗婷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