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每一政策都要有台灣文化意識 中正堂儀隊七月可望取消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文化部的每一項政策都要有台灣文化意識,同時也在構思「廿一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成熟後會向台灣社會報告。
台灣社、北社、中社、南社、台灣東社(花蓮)、台灣東社(台東)、客社、台灣教師聯盟、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等本土社團,於6月26日拜會文化部,
針對台灣文化政策、中正紀念堂轉型、台語文推廣保存等多項議題交換意見。
北社社長張葉森關心當前AI 風潮興起,台灣文化政策以及台灣本土文化與國家意識如何善用台灣AI優勢地位,
北社副社長羅浚晅詢問中正紀念堂轉型進度,文化部表示將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三軍儀隊崇敬儀式,7月召開的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通過後將取消。更改名稱曾經提出幾個方案,但都沒有通過,將再繼續努力。至於銅像移除,因為需要更多的社會共識,將先擴大辦理「想像中正紀念堂的100種方式展覽」全台巡迴展出,讓民眾透過沉浸式體驗,了解中正紀念堂轉型可以帶來更貼近現代台灣社會營造發展需求,擴大社會支持,空間利用去個人、去威權,轉向民主與自由。
南社副社長蔣為文教授特別提及在無專責機構現況中,台語文如何保存與推廣,期待新成立的「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能優先考慮設在南部。文化部表示這幾年一直持續強化,現在政院已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作為國家語言研究、調查、保存、推廣、發展及資源整合的專業組織,送請立法院通過後即可施行。許多族群語言流失、消逝及斷層的危機將可積極改善。台語雖然不似客語、原民有專責機構,但是有關台文出版、網路影音、台劇開發編製等經費已從初始的一億增至今年(2024)的8.09億。並且文化部已規劃台語生活化方案,將推動「台語家庭」,設計可以讓獎勵金充分回饋台語文產業的辦法,創造家庭與文創雙贏局面。
對於地方文化觀光推廣,中社代理社長賴靜嫻建議善用地方特色創意產品,如珍珠奶茶原出台中,作為宣傳要點;花蓮東社發言人陳財能和台東東社代表蔡念儒期待善選負責東部各館管理人選,讓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6館、台東美學館、台東糖廠資源可以充分利用並發揮,對花東民間史料文獻保存管理與出版也提供必要的協助。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執行長莊豐嘉所關心519白色恐怖紀念日推行落實,文化部表示除了人權博物館舉辦系列教育推廣活動,由於政策鼓勵台灣本土文史元素產品和社會氛圍的轉變,目前已經出現很多優良的有關228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的小說或網路影音、戲劇作品,以台灣這類題材的豐富性,國人將普遍知曉臺灣民主自由背後所歷經的苦難,歷史記憶不會隨時間消逝。
顏綠芬教授鑑於台灣有很多相當優秀的本土音樂家,例如明年將滿逝世10周年的馬水龍教授,他們的作品多苦於無合適場所演出,以致經驗無法傳承,後繼人才無法培育,建議或者擴大「台灣音樂館」編制,或者另外籌設國家級的「國家音樂中心」作為本土音樂家作品演出和新秀培養專責機構。文化部也一併列入未來施政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