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交棒黃循財 新加坡未來的變與不變

(德國之聲中文網)執政長達20年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周一(4月15日)表示,他將卸下總理職務並交棒給副手黃循財

新加坡總理公署周一在其官網上發布聲明稱,總理李顯龍將於5月15日卸任。李顯龍已正式建議總統任命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接替總理一職。聲明還寫道,黃循財得到了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議員的一直支持。新總理將於李顯龍卸任同日的晚間8時宣誓就職。

李顯龍也在其臉書上公布了此消息並寫道:「對任何國家來說,領導層交接都是一個重要時刻。黃循財和第四代領導團隊已努力贏得民眾的信任,尤其是在新冠流行期間。通過『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他們與許多新加坡人合作更新了社會契約,為新一代制定了國家議程。」

他呼籲新加坡民眾全力支持黃循財及其團隊,共同攜手為新加坡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現年72歲的李顯龍自2004年8月起擔任新加坡總理,至今長達20年。李顯龍去年11月曾宣布,他將於今年退休並已提議黃循財作為接班人。李顯龍原本計劃在70歲時退休,但退休計劃因新冠疫情爆發而被打亂。

李顯龍表示,沒有理由推遲政治過渡,而且在明年大選前交棒,將能讓黃循財贏得自己的執政地位,並推動國家向前發展。

現年51歲的黃循財在帶領新加坡抗疫時嶄露頭角。他將成為新加坡1965年獨立以來第四位總理,也是新加坡建國以來第二位非出身李氏家族的領導人。

他所屬的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是全球執政最久的政黨之一,在2020年大選中贏得國會93席中的83席蟬聯執政。但該屆大選執政黨得票率大跌,反對黨取得有史以來最佳成績。

李顯龍是新加坡開國元首、初代總理李光耀的長子。李光耀在執政的31年間將這個資源匱乏的城市國家建設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新加坡也因政府的嚴格控制、媒體審查以及對持不同政見者的高壓法律和民事訴訟而飽受批評。

「書蟲、吉他手和愛狗人士」

黃循財是新加坡精心策劃的接班過程中被培養出的年輕一代政治家。他曾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密歇根大學攻讀經濟學士和碩士學位,2004年取得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新冠疫情期間,黃循財負責主持新加坡抗疫工作並因此受到矚目。除了政治工作外,他還是一名相當出色的藍調吉他手。

黃循財周一在其臉書和X上發布視頻表示,他以「謙遜和深切的責任感」接受領導的責任,承諾全力以赴「將每一分精力都用於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1972年次的黃循財將是首位建國後才出生的新加坡總理。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多次分享自己對音樂和吉他的熱愛,贏得了不少民眾的好感。。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副教授陳慶文表示:「黃循財與人打交道的方式很有魅力,能夠讓人感到安心。」

黃循財的Instagram擁有近20萬追蹤者,他的自我介紹是「書蟲、吉他手和愛狗人士」。

成長於上世紀80年代的黃循財表示,影響他最多的是「吉他上帝」埃裡克·克萊普頓,以及老鷹合唱團等搖滾樂團。他也透露自己熱愛藍調。

在新加坡取得泰勒·斯威夫特東南亞演唱會的獨家主辦權後,黃循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他用吉他彈奏斯威夫特經典成名曲《愛情故事》的視頻。

一名IG用戶歡快地寫道:「想象一下,在今晚演唱會的開場現場,下任總理用吉他歡迎泰勒斯威夫特的登場。」

來自不同世代的新總理

黃循財擁有豐富的政府工作經驗,但在新加坡年輕一代領袖中,他過去並不被看好能夠登頂新加坡最高領導職位。但他在擔任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合主席時表現突出。

陳慶文表示:「從應對新冠疫情可以看出他很果斷,准備在必要時采取強硬措施。」

黃循財在美國取得經濟學位後返國開始了公務員生涯,並受到人民行動黨的青睞。2011年,黃循財首次當選國會議員,並迅速晉升至多個職位,包括國防部和教育部。

他也曾任能源市場管理局局長、新加坡金管局主席、李顯龍首席私人秘書等職務。

2021年,黃循財被任命為財政部長,這個職位被認為是為管理新加坡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准備。

新加坡咨詢公司鑠翼(Solaris Strategies)政治分析員穆斯塔法(Mustafa Izzuddin)表示,黃循財在東南亞以及對於新加坡而言舉足輕重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已相當有名氣。

「我認為他帶來的領導風格更符合不同世代的需求。我認為新加坡的核心原則將保持不變,因為這是一個行之有年的有效制度。」

「但我想他的風格可能會略有不同,因為他來自一個不同的世代。」

李顯龍於2022年任命黃循財為副總理,使他穩坐繼任者寶座。

黃循財去年對記者表示:「正如我反復強調的,領導和政治領導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政治分析師陳慶文認為,由李氏家族以外的人擔任總理是一個好現象。

「你能想象一個國家依靠一個或兩個家族來產生國家領導人嗎?我認為這不是好事。」

(綜合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