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水泥廠水泥塔倒塌所壓出的幾個問題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李明軒

4月1日下午,清明連續假期即將展開,接近4點左右,手機傳來叮叮咚咚的響聲,開始有朋友在通訊軟體上更新自己的狀態,說自己預備搭乘的高鐵北上列車延誤、一大堆人站在月台上痴痴地等,或是自己搭乘的列車靜止在月台上已經超過5分鐘,原因不明。大家猛刷高鐵的網頁以及各大媒體新聞頁面,一直到接近5點,開始有媒體批露因左營至台南之間電力異常,高鐵列車被迫停駛。

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多消息傳出,才知是位於半屏山南麓、高鐵左營站附近的東南水泥廠,因包商拆除工程施工不慎,高達18層樓高的水泥塔倒塌,導致一旁的台電電塔倒塌、高鐵電車線亦被壓毀,電力停擺之下列車被迫停駛。

稍晚,施工當時的影片流出,18層樓高的水泥塔,竟在沒有清空內容物與上方機具的情況下,更甚者,在完全沒有計算與控制可能倒塌方位的情況下,直接以鏈球撞擊基底,造成水泥塔鬆動、繼而隨機倒塌,揚起漫天巨塵,擊中施工中的怪手,更壓垮附近的台電電塔與高鐵電車線。

原本造成12萬返鄉人潮行程受阻,已引起極大民怨,而既荒誕又不負責任的施工方式影片流出後,更引起全國嘩然。一時之間,東南水泥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包商、工安等名詞,剛好又時逢太魯閣號出軌事件一周年,更在人民心中留下極惡劣的形象。

美麗的「高鐵左營門戶計畫」

東南水泥廠區的拆除與遷離,其實是一個重建與美化高雄門戶的大計畫下的一環。2018年高雄市長參選人陳其邁的競選政見之一,就是「左營大車站計畫」,陳其邁認為旅客搭乘高鐵列車來到高雄,第一眼印象相當重要,因此計畫以左營高鐵車站為核心,引進大型百貨公司、品牌旅館,鼓勵國際企業進駐,規劃金融科技園區、科技育成中心等,要讓左營高鐵站猶如台北南港、日本新宿,成為高雄新門戶。

其後,2021年9月台積電宣布設廠高雄,預定廠址就在半屏山北麓的中油煉油廠舊場址,這讓「左營大車站計畫」進一步升級成為「高鐵左營門戶計畫」。規劃藍圖中,將台積電預定建廠廠址、往南至建台水泥及東南水泥廠廠區、再連結左營高鐵站,合計265.55公頃的範圍,規劃為科技產業園區、以及繁華便利但又優美舒適的商業與住宅區。此區塊往南再連結至蓮池潭、果貿社區、鐵路地下化後美輪美奐的美術館帶狀公園等,將成為高雄歡迎各地遊客的最美麗廊道。遊客從高鐵站下車後,可以騎著腳踏車,一路從半屏山遊走至愛河溼地,觸目所及綠樹扶疏、繁花似錦,設計現代感的住宅與廠房座落其中,一掃對於高雄灰濛濛的工業都市的印象。

然而,東南水泥廠就位在藍圖區塊的正中央。在想像的美麗廊道中,灰濛濛的水泥廠、塵土飛揚的土石開採區、一台台呼嘯而過的水泥車,甚是不協調。因此,在高雄市政府的協調下,東南水泥廠在2021年初已另外選址,遷移他處,而舊廠區的拆除,是整個門戶計畫的第一步。

然而,這第一步,就闖了大禍。這個禍,點出了兩個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工安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社會對於工業安全的認知與注重問題。

台灣人往往自認為很有彈性、不僵化,此一方面確實是產業發展的優勢,遇到問題能夠擁有靈活、迅速的反應能力,並且讓問題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解決;但這樣的態度另一方面卻也往往導致嚴重的工安意外。

筆者在美國求學、工作的那些年,常常體會到美國對於工安的重視程度。小的例子,包括請水電工人來家裡修繕電器、窗戶等,都必須幫工人購買保險,以便在若不慎發生工安意外時工人的生命與生活能夠獲得保障;而屋主也必須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包括未在工人同意之下,屋主不能要求工人進屋時脫掉鞋子,因為鞋子可以保護工人的腳不至於受到工具或利器的傷害。大一點的例子,則包括修繕屋頂、砍樹都需要視情況向政府申請,地方政府甚至會衡量情況、派警察來封街維持交通,以保障工人與路人的安全;而砍樹更必須要有周全的計畫,以避免樹木倒向無法預測的方向造成傷害。

這些規定常常會讓身處其中者感到麻煩、不耐制度的僵化,也讓事情的金錢成本昂貴許多。但是,步步為營、步步保護的結果,則是讓意外發生的機率降低,並且在意外果真發生時,每一方都能夠得到保障。

東南水泥包商在去年11月30日施工拆除噴霧塔時,已發生過一次意外,事隔4個月,並未記取任何教訓,竟然再度發生一模一樣的意外,足見其工安意識的低落。加上時逢太魯閣號因包商工程車未停妥、滑落軌道造成火車出軌奪走49條生命滿一周年,這幾日國內湧起相當多檢討聲浪,歷歷指出國內工安問題所在,包括資方對於營造安全工作環境的忽視與不情願,勞方的弱勢與無可奈何,以及長久以來便宜行事都沒有出事所導致的僥倖心態等。這些都有賴全民形成更強烈的共識,給予政府與資方壓力,使其更重視與正視工安問題。

傳統產業在高雄的未來

第二個問題,則是傳統產業在高雄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近日以來,半導體產業所引發的產業失衡議題,在國內引起關注。所擔心者,集中在半導體產業吸走太多政府關愛的眼神,水、電、土地等資源配置傾向半導體產業,市場資金喜歡投資半導體產業,連勞動市場上人才亦以進入半導體公司工作做為第一首選,擠壓其他產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鋼鐵、石化、水泥、造船等產業,向來是高雄產業發展的骨幹,孕育了好幾代高雄人的成長,更支撐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而其所生產的產品,同樣是一個國家發展所迫切需要的產品。因此當高雄市政府越來越明確期望打造高雄為半導體產業S廊帶的一環,政策優惠、配合力道大幅度傾向高科技產業,其他傳產老闆,尤其是鋼鐵、石化、水泥、造船等產業老闆,心裡的不確定感陡然而生;再加上多年來這些重化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汙染,也早已使大部分高雄市民心生厭惡,嚮往綠色、怡居、清潔的生活環境。這些因素都讓傳統產業在高雄不知該何去何從。

「高鐵左營門戶計畫」的藍圖中,容不下水泥廠,可以理解,但也讓人唏噓。

然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之下,哪個產業能夠發展、哪家公司能夠成功,都是個別產業的本事;經濟環境,有順風、自然也有逆風。因此傳統產業該何去何從,這些年來其實老闆們心中也都有答案,不少廠商也早已往答案的方向佈署前進:一方面是在生產過程中尋找能夠與社區永續共存的生產方式,例如採用低碳低汙染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則是促進產品的高值化,以在較高的生產成本環境下還能夠強化獲利能力。

例如,近年來台灣水泥業者極力發展豎井採集法,讓開採土石的山頭仍是群樹環繞,完全看不出挖土機開採的痕跡,也不再塵土飛揚;另外,利用水泥窯超高溫的環境幫忙焚燒人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再利用垃圾焚燒後的底渣做為水泥生料循環再使用,創造循環經濟。而高雄的扣件業者,也紛紛轉往中高值化的生醫、軌道、汽車與航太等扣件產品發展。

這些都是廠商為求生存的自覺行為。但是,研發升級路上,多數廠商,尤其是中小型廠商,都進行得顛簸辛苦,需要適時的扶一把。

手心、手背都是肉,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都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因此,政府在面對產業失衡的質疑時,雖不至於需要抑制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能夠善用從半導體產業所獲得的稅收與資源,用以補貼或引導傳統產業業者們的永續、升級之路,則絕對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緩。

共業與責任

東南水泥廠水泥塔倒塌所壓出的問題,都不是新問題。我們的社會一再重複出現同樣的問題,是每一個人的共業。而如何讓我們的社會不一再重複出現同樣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承擔的責任。

後記

筆者近年因為進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故,走訪不少南台灣S廊帶的廠商、店家與居民,其中聽聞幾件頗令人玩味的趣事。

其一,高科技業廠商的進駐,帶來許多「科技男」進入鄉里。據居民與商家形容,這些「科技男」停車講究停在白格正中央,吃東西不喜歡湯湯水水,喜歡潔淨、乾脆的吃法,喜歡光滑、具現代感的產品,喜歡用科技的方式解決問題。筆者與不少「科技男」訪談,「科技男」則表示確實喜歡用高科技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若是傳統產業老闆們願意接受員工採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用更精密的計算方式進行水泥塔的拆除工程,其實很多「科技男」是會像在把玩模型、試驗玩具一般愛不釋手,也願意進入傳統產業大顯身手。

其二,南部科技從業者的太太(科技太太)們普遍的就業率不高,主要原因在於南部女性薪資水準過低,不如不做。大部分科技太太們的學經歷都有一定水準,因此開發鼓勵科技太太們的就業活動,或許是求才若渴的其他產業老闆們可以試試的方向。

這些心得或可提供傳產與服務業老闆們招募人才時做為參考。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亟須補強的台灣淨零碳排路徑

暗黑隧道,何時見天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