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寺廟多 三家土地公廟最傳奇

板橋寺廟多     三家土地公廟最傳奇
板橋寺廟多 三家土地公廟最傳奇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板橋區是新北市的核心,加上開發已久,人多廟也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中三家土地公廟的歷史最傳奇,融合了漢人墾戶與在地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

根據文史研究,土地公的信仰跟農業文化息息相關,因為農業文化重視土地,所以祭祀土地公,這種信仰源於幾千年前的「社祭」,而社祭則是源於對土地的崇拜與尊敬。不只漢人種稻米,平埔族原住民也很早就開始種稻米。從荷蘭人的官方記載可以得知,早在1648年淡水一帶的平埔族聚落就有漢人與平埔族女性結婚並且教導稻米耕種。隨之而來的,就包括了漢人的土地公信仰,後來許多平埔族原住民就結合祖靈信仰與土地公祭拜。

在新北市板橋區有三家土地公廟跟平埔族的武朥灣社息息相關,一是光復橋下的承德宮,裡面除了土地公之外,還有武朥灣社歷代祖先牌位。

根據《板橋市志》記載, 港嘴里為過去的舊社,到了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平埔族武朥灣社後代潘樟興蓋了一間小廟,當時還被稱為被稱為番土地公廟,後來擴建為福德祠。廟內有一顆石頭,相傳為武朥灣社信仰的自然神祇,過去鄉民稱為「番土地公」。 這顆代表武朥灣社信仰的石頭如今已不存在,甚為可惜。

除了承德宮與福德祠、位於板橋區振興里的埔墘福德宮,據《板橋市誌》記載,建於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歷史非常悠久,也被認為與平埔族武朥灣社人有關。

日本治理台灣時期,對於全台的戶口調查非常仔細,尤其對原住民有詳細記載,日治時期出版的《平埔番調查書》指出,板橋(尤其是如今改稱江子翠的港仔嘴)武朥灣社,是在兩百多年前從新莊地區遷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