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換肝逾1400例 今年估破百例 近300位病友回娘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19日舉辦「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娘家活動」邀請近300位病友開心回娘家。 (記者戴淑芳攝)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19日舉辦「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娘家活動」邀請近300位病友開心回娘家。 (記者戴淑芳攝)

台灣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癌也同時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二位,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由李威震副院長帶領,自2002年迄今幫助逾1400位病友重生,今年估計可突破百例再創新高。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19日舉辦「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娘家活動」邀請近300位病友開心回娘家。

李威震表示,林口長庚肝臟移植團隊於2003年開創「一肝二用李式公式」,完成台灣首例將單個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2006年又克服障礙,完成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亦開創出「孕期移植後順產」等創新技術,開啟台灣肝臟移植的重要里程碑。

李威震表示,肝病雖各種治療方式日新月異,但肝炎急性發作所致之肝衰竭,或慢性肝炎所生之肝硬化或肝癌,仍有部分病患得透過肝臟移植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李威震表示,目前肝臟捐贈者的身分可區分為大愛捐贈的腦死患者,或是患者五等親內的親屬進行活體捐贈;國內現況約有981人等待大愛捐贈肝臟移植。

活體捐肝通常會留下捐贈者35%肝臟,捐贈後1個月內肝臟就可再生、恢復原大小的7成,3個月就可恢復正常大小,但已切除的肝臟不會重生,所以捐贈者也不能再次捐肝。惟接受移植的病人肝臟再生速度比捐贈者快,一個月內就能長回原有大小。

至於不同血型的肝臟捐贈,李威震說,血型互斥是血液中的抗體所致,肝臟捐贈早已突破過去只能同血型捐贈的限制。手術中去除抗體、使用單株抗替藥物,減少B淋巴球作用,就能完成不同血型捐肝,且捐贈後受贈者、捐贈者的血型不會有變化。

李威震指出,在疫情過後,器捐風氣提昇、勸募有成,林口長庚今年截至8月已完成75例肝臟移植,估計可望突破百例,成為全台肝臟移植個案最多的醫院之一,肝移植團隊由衷感謝每一份大愛捐贈家屬的愛心、活體捐贈者的犧牲、以及肝移植病患的信任,未來也會繼續努力,不斷持續精進及挑戰更多的困難,以救治更多等候肝臟移植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