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民醫師】淺談嬰幼兒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疫苗健檢兒門診的時候,小兒科醫師都會打開小朋友的尿布,然後抓著膝蓋壓一壓又轉一轉的,看得把拔馬麻一頭霧水,這到底在做什麼樣的檢查呢?

答案是--檢查有沒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就位在胯下也就是俗稱”該逼”的位置,股骨頭與髖骨的凹臼就像是杵與臼的關係,靠著韌帶緊密相連。如果小朋友的髖關節處,部分甚至完全沒有相連在一起,就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簡稱DDH,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很多人會把此疾病跟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放在一起討論,其實兩者大致上是嚴重度的分別,嚴重的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就歸類在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了。

目前DDH的成因推測有許多因素,像是基因遺傳,賀爾蒙(女嬰占80%)或是結構上(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太擠啦~無法伸展)影響造成。

因為許多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人,後天照護上假如多加留意,是有可能因為腳的擺放位置正確,最後髖關節發育正常。在歐美日本的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比例較高,台灣某醫學中心的研究也顯示,冬天出生的嬰兒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原因都是包巾包太緊。包巾應該要留給腳彎曲適度的空間,不可讓腳長時間維持伸直的狀態。此外嬰兒揹帶也要挑選有托住臀部和大腿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絕大多數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小朋友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小兒科醫師們會在每次健康檢查的時候做兩項理學檢查(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壓壓轉轉),但是畢竟理學檢查還是有其侷限性,到四個月大之後,就需要用其他表徵來觀察,像是長短腳,跛行走路不穩,髖關節無法外展,跨下某側皮膚皺褶較少等。

假如醫師覺得疑似髖關節發育不良,便會安排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六個月大以內)或是X光檢查(年齡四個月大以上),以利後續診斷。

一旦確診,在六個月大以內的小朋友,會先以穿戴輔具治療,假如失敗或是大於一歲後才診斷出來,就必須以開刀復位。假如太晚治療,長期會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因此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於預後越有幫助。

如果父母有懷疑小朋友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歡迎找小兒科醫師或是小兒骨科醫師做諮詢,尋求專業的建議喔!

原文連結
全文轉載自問8
問8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