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後四林成立10週年 甘蔗農場如何轉身全國最夯森林園區?
今(2024)年是屏東潮州鎮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成立10週年。上週末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舉辦10週年慶祝活動,邀請從籌備、建設到經營的夥伴及單位一起參與,並發布紀錄片回顧從甘蔗農場到全國最熱門森林園區的發展歷程。
炎熱的夏季午後,復刻二峰圳的水道湧入戲水納涼的親子,市集攤商展售在地友善農作和手工藝品,許多民眾報名參加「林學校」的手作體驗課程,有遊客租借腳踏車繞遊廣大的園區,也有遊客跟隨導覽人員來趟生態導覽。
占地超過1000公頃的林後四林,過去是台糖甘蔗農場,如今搖身變為屏東熱門遊憩景點。林業署指出,去(2023)年遊客數達到193萬,超過全台26個森林遊樂區,一躍成為我國觀光遊憩熱門場域之首。
復刻二峰圳 打造林後四林的靈魂和豐富生態
回顧過往籌備開園和經營歷程,林業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表示,「林後四林歷經最初的籌備、整建,到後來10年經營,是許多單位、跨世代接棒努力的成果。」作為國內第三座平地森林園區,林後四林的規劃是以「山、水、園、林」多元地景為經營主軸,以屏東大武山為背景,將百年歷史的水利設施二峰圳復刻引入,同時結合在地山村小農打造農村田園,推廣食農教育,以及植樹造林,與台糖合作成為碳匯經營示範區。
楊瑞芬說,復刻二峰圳是林後四林的靈魂。園區水源自林邊溪上游,經二峰圳集水後進入平原,不僅灌溉林木農作,也讓遊客認識讓屏東平原不缺水的百年水利設施,同時與水圳源頭的來義鄉串聯,形成完整的水資源環境教育。
復刻二峰圳旁有台糖造林20多年的無患子林,因地質土壤未經改良,林木不壯碩,而另一側則是園區透過土壤改良種植的農園作物和樹木,呈現不同的樹林樣貌。園區森林和生態池裡吸引黑冠麻鷺、小彎嘴畫眉、烏頭翁、燕鴴等鳥類棲息,更有領角鴞在此繁衍,展現大武山下生態路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屏東野鳥學會每年皆在此舉辦新年數鳥和定期賞鳥活動,帶動遊客入園親近生態。
園區導覽人員曾昭雄表示,林後四林成立,提供大眾免費入園、方便又舒適的森林園區,因為有二峰圳而能享受乾淨豐沛的水圳戲水,期望遊客來到林後四林,能多一點認識這裡的環境和生態,啟發環境永續的觀念。
斜坡上的藝術季 推廣原住民在地特色活動
林後四林開園後,屏東縣政府利用園區舉辦過多次大型活動。最著名的是「斜坡上的藝術季」,以屏東自稱kacalisiyan(真正住斜坡上的子民)的排灣與魯凱族人為主軸,展演原住民音樂、藝術、工藝文化及市集等,每年吸引近10萬人入場。
此外,縣府也在此舉辦向林學習山林活動,及夏日狂歡季大型親子遊樂設施,去年暑假創造了數十萬遊客,使林後四林名列國內遊憩景點的首選。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在中央規劃下,有這麼好的資源與地方共享,未來期望更多與部落的合作,讓台灣民眾認識林後四林平地森林的美好。
為了與周邊社區部落有更緊密的連結,屏東分署與在地合作創辦「林學校」,推動各項森林與文化體驗課程。園區裡的農園則偕手鄰近山村社區的小農,種植部落農作,有山芋、小米、樹豆、紅藜、地瓜等,打造成可食地景。遊客可在林學校及市集攤位中,品嘗到部落小農手做的吉拿富、山芋乾、香草飲品等美食。
今年遊客中心開設了「山林製造」品牌概念店,販售周邊部落的特色工藝品及友善食品。為紀念10週年,店內也售有在地農作製成的鳳梨、芋頭及紅豆冰棒,以及以大武山系水源為基底的「大武山氣泡水」等獨特的紀念禮。
慶祝典禮最後,由陪伴林後四林成長的產、官、學代表和部落社區夥伴,共同在10周年紀念布幔蓋上象徵「雙手成十」的手印,見證林後十年成林,期許未來持續與鄰近部落社區合作,平地森林繼續茁壯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