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提「教育、市場、產業鏈」3大優勢:中國人均GDP在2049年達到美國一半!

香港01報導,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師林毅夫19日在香港大學進行題為「復興:中國的發展成就、挑戰與展望」的演講,他表示中國有「教育、市場、產業鏈3大優勢」,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5%至6%,中國人均GDP在2049年前達到美國的一半充滿信心。

談及中國的經濟成就時,林毅夫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有8億多人脫貧。即使一直以來「中國崩潰論」的聲音不絕,又有聲音指中國不能維持增長,但事實是中國經濟在過去45年來沒有遭受系統性危機,在世上獨一無二。

林毅夫:從2004到2035年,中國能實現每年經濟增長5%至6%

中國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林毅夫預測,由現在到2035年,中國應該能實現每年經濟增長5%至6%;2035年至2050年間則降至每年經濟增長3%至4%。林毅夫表示,他對中國人均GDP在2049年前達到美國的一半充滿信心。

林毅夫提出,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有三大優勢。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中國有良好的STEM(科學、 科技、 工程及數學)教育,這方面每年培養超過700萬畢業生,數量是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總和。

第二,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一旦有新的技術突破,就能迅速投入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第三,中國擁有最好的產業配套體系,如果想在中國將新的想法變成產品,所需的時間和成本都很低。林毅夫舉例,比如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在上海建廠,第二年產量就達到48萬輛。

<cite>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以「新質生產力」這一名詞為例,指西方經濟學沒有這一名詞,西方世界可能會一笑置之。(盧逸峰攝)</cite>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以「新質生產力」這一名詞為例,指西方經濟學沒有這一名詞,西方世界可能會一笑置之。(盧逸峰攝)

于品海:「新質生產力」被誤解,外界不理解中國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在對談環節上表示,中國在復興路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外界並不理解中國。于品海以「新質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為例,指如果西方不明白這些概念,則無法理解「中國現在在做什麼」。以「新質生產力」這一名詞為例,于品海指在大陸的人會很容易理解這概念,但是由於西方經濟學沒有這一名詞,西方世界可能會一笑置之。

于品海更直指,近日香港立法會上關於「新質生產力」的討論,也顯示香港對這一概念認知不足,僅認為「新質生產力」只限於科技發展,但其實「新質生產力」的真正內涵遠比科技發展豐富很多。中國確實需要與西方對話,與經濟學界對話,讓外界理解「中國發展」的意義,以及中國謀求發展的意圖。如果中國與西方彼此無法理解,就會有紛爭和誤解。

但也有專家指出,中國官媒《環球時報》2021年5月29日曾發出一篇名為「不賣中國光刻機,大概3年後中國就能掌握」的報導。該文指出,林毅夫在中國企業未來發展論壇上表示,荷蘭半導體製造商 ASML 執行長擔憂,若如果不把光刻機賣給中國,大概3年後中國就能自己掌握該技術。不過如今3年已過去,中國仍未掌握該技術。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