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教導避蜂險妙招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中華大虎頭蜂雖讓人聞「蜂」喪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遇到時安靜退避仍可全身而退。(圖片來源:林試所)

武漢肺炎疫情帶動國民旅遊,尤其秋季微涼的氣候,正是台灣賞玩山林最佳季節。只是秋天大量外出的不只是人類,此時也是野蜂為了度冬,頻繁覓食、儲備能量之際,尤其若遇虎頭蜂螫刺事件最掃興。

避免人蜂相遇帶來的致命吸引力,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發布「避蜂頭」妙招,除了在衣著上下功夫,遇到野蜂冷靜退避,儘管山林「蜂」狂,仍能漫遊山林、安心活動。

廣布虎頭蜂攻略各異

今年因沒有颱風侵擾,虎頭蜂窩的數量與規模都相對龐大。秋季當蜂群數量達到高峰時,一窩虎頭蜂數量往往可達成千上萬隻,最容易聽到有人被蜂螫的意外發生。螫人意外事件,使得虎頭蜂惡名昭彰,傷者輕則疼痛紅腫,重則休克死亡;蜂螫最主要的擔憂就是蜂螫後的過敏反應所引起的致命性。

「預防原則就是保持距離,不要主動攻擊虎頭蜂,就可降低遭到蜂螫的機會了。」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主任陸聲山說,台灣記錄有9種虎頭蜂,有一半普佈全台山林。例如,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10公尺是保持安全的距離;牠們大如雞籠的窩通常築在高處的樹枝間,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遭遇蜂螫時很容易造成嚴重傷亡。

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攻擊性雖不如黑腹虎頭蜂,但因螫刺時注入毒液量多,致死率也很高;牠們的窩大都在雜草叢生的地面下,是砍草作業時最容易引起意外的虎頭蜂。雙金環虎頭蜂體型次之,但是性情溫和,除非蜂窩直接受到騷擾才會引起攻擊。

都市綠地最常見的是黃腰虎頭蜂,攻擊性不強,但是因為築窩的位置常在隱密低處,也常造成民眾誤觸發生蜂螫意外。由於它們築窩地點的選擇往往相當隱密,即使在公園的圍籬上或住家窗臺、冷氣上,也不易為人察覺。加上黃腰虎頭蜂性情相當溫和,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而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

黃腳虎頭蜂不管在山區或平地都很常見,蜂窩長橢圓形,通常築於高處的建物屋簷下、道路橋樑或樹枝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