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銘聰》在霧峰林家工作的龍寶寶

林銘聰》在霧峰林家工作的龍寶寶
林銘聰》在霧峰林家工作的龍寶寶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當蒞臨參訪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時,發現哪幾個龍寶寶在霧峰林家工作呢﹖

霧峰林家宮保第第一進,在牆堵上有「螭虎團爐」造型,中間兩隻螭虎結合成香爐狀。傳統習俗上香爐具有特殊的意義,人們把祭拜的香插在香爐中,煙霧裊裊上升,把祭拜者的心願傳達給上面的神佛。螭虎組成的香爐,更是具有特別的吉祥含意,香火綿延,子孫滿堂。

第一進門檻上發現可愛造型的「饕餮」,它的工作職責是監控進入的人們。如果是壞人要進去,饕餮會盡忠職守負責保安檢查,把壞人吃掉,避免干擾主人。好人呢﹖當然可以放心的進去參訪。

聞名於兩岸,全台最漂亮的戲台,當屬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大花廳第二落的戲台。它融入福州式的建築,造型華麗,功能齊全,經常使參訪者再三流連忘返。戲台的樑柱之間裝飾龍頭魚身造型的「鰲魚」,它具有喜愛吞火的習性,因此一直被視為是代表防火的神獸。

戲台的外圍裝飾著一隻祥獸,它具有桃狀眼、舌頭如蓮花、額前呈如牡丹葉、下巴是如意紋狀,一般稱「桃眼獅」。其實,它就是一隻貪吃的「螭虎」,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只剩下一隻腳露出來,造型蠻可愛的。意涵著有好人緣,能說善道,帶來富貴如意。

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華夏民族文化的象徵,即就是「龍的文化」。龍代表著雄壯威武、奮發勇敢向前與及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老百姓產生了龍的崇拜,期望它可以協助驅凶避禍、克服自然災害、帶來安全吉祥富貴。因此,從建築裝飾、穿著服裝、使用器具,無不把龍文化融入其中。

明朝李東陽(1447-1516年)著作《懷麓堂集》,提到「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分別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蚩吻。另外,明朝楊慎(1488-1559年)所撰《升庵外集》,寫到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贔屓、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蚆夏、睚眥、狻猊、椒圖。一般來說,九是貴數且是代表著多數,所以「龍生九子」並不是具體的數目,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因為龍是風流大哥,到處留下情種。

饕餮是龍與羊所生的孩子,喜歡吃各種美食,一般是把它雕刻在做飯用的青銅鼎上,做為好吃貪吃的意思。它無所不吃,包括壞人照樣抓來吃,所以也把它雕刻在門檻上,平常擔任保安的重要工作。

鰲魚是龍與魚所生的孩子,具龍頭魚身,平常就活動在樑與柱之間,喜愛吞火,因此做為防火的意涵。如果活動位置在屋脊上,則稱為蚩吻(亦稱螭吻),根源是從鴟吻而來。蚩吻具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喜歡四處眺望及好吃包含吞火,作為建築物屋脊的裝飾,具有消災滅火的意涵,也擔心它把屋脊吃掉,因此背上插把劍來固定它。

螭虎是龍與老虎所生的孩子,身體粗壯,比喻為勇敢的戰士,具有保護的作用,是一隻祥獸。一般而言,它代表著力量、權勢、王者風範。同時,螭虎也有溫柔受人喜愛的一面,象徵著好人緣、能說善道、富貴如意,此時一般人稱它為「桃眼獅」。

「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傳統文化上表達祝福,隱晦的在造型圖樣、或者字畫中、或者在諧音上,含蓄而帶有文化內涵的傳遞。同時每一個表達,都帶著吉祥富貴、趨吉辟邪、福祿壽圓滿的正面陽光訊息。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