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銘聰》走讀霧峰萊園及林獻堂博物館

林銘聰》走讀霧峰萊園及林獻堂博物館
林銘聰》走讀霧峰萊園及林獻堂博物館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星期六早上,台中市大屯社區大學走讀「霧峰萊園(林家花園)」與「林獻堂博物館」。

早上起床時,烏雲密布,宛如即將下大雨。早上整個走讀行程,微風細吹,既沒有下雨也沒有太陽,非常舒服的天氣,所有學員都是大福星。

林獻堂博物館展區有250坪,展出霧峰林家歷史文獻、文物、生活用品,可以深入認識這個與台灣共同成長的家族。目前林獻堂博物館所收藏的展示包括幾方面:

一、林獻堂先生與其子林攀龍先生遺留的墨寶、手稿、圖畫、照片、檔案、文獻、明信片等,以及獻堂先生與當時文人往來的記錄。

二、霧峰林家當年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具、男女服裝與飾品、時鐘等。

三、與林獻堂相關的活動照片與資料,如櫟社、一新會、夏季學校、台灣議會請願運動、讀書會,及林獻堂父子參與其他活動照片等。

四、與林獻堂約略同時期的文人書畫,如梁啟超、徐悲鴻、莊太岳、傅錫祺、杜聰明的書法作品,台灣早期本土畫家陳慧坤、郭雪湖、楊啟東的畫作。

五、林芳媖董事長個人多年來的收藏品,包括家具工藝、服飾配件、琉璃、瓷器等。

林獻堂寧可放棄悠閒安逸的生活,以畢生心血、精力對抗殖民政府,爭取台灣人政治、教育、人權、文化、經濟權利,展現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操。從林獻堂先生為台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奉獻來看,實無愧於後世稱其為「台灣第一公民」。

萊園入口處有林幼春題寫:「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正是主人林文欽的生活寫照,淡泊名利,遠離紛擾,過著田園無爭的悠閒生活。

詩意盎然的「飛殤醉月亭」,述說文人聚會,在迷人的月光下,彼此快速地傳遞酒杯,愉快地喝著酒。此時此景,令人再三陶醉。

充滿歷史故事的「五桂樓」,揭開台灣人民以另外一種方式反抗日本殖民的蠻橫管理,為爭取台灣人民在日據時期的政治權利而持續奮鬥不懈。

清代時期台灣重大民變事件中的「戴潮春事件」,其中最重要戰役之一的「阿罩霧攻防戰」,敘述與追懷的「鐵礮碑成自題長句志感」紀念碑,是林幼春代替林獻堂書寫,時間剛好在一甲子後。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內容由林幼春撰寫,碑刻文字由林子瑾書寫,豎立在萊園中,特別的以美麗寶島為基座形狀。敘述櫟社成立宗旨在保存與弘揚漢文化,社員的名單與參與時間,以及櫟為名所顯示的時代意義。

名傳遠近的「萊園十景」有:五桂樓、考槃軒、夕佳亭、搗衣澗、望月峰、荔枝島、萬梅崦、千步磴、小習池、木棉橋等十景。更有台中十二絕色名景之一的「萊園雨霽」,漫步園中,使人流連忘返!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