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閱盡繁華 找到快樂之道

林青霞以銀幕處女作《窗外》一炮而紅。(資料照片)
林青霞以銀幕處女作《窗外》一炮而紅。(資料照片)

年紀的積累與經歷,68歲的林青霞這些年讓人看見她放下自我、豁達開朗之境,甚至找到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的方法,「可能是我放鬆了,而且比較有自信了,加上這些年充實得多,變得比較健談、擅於表達自己;人家說寫作是寂寞的,我反而認為寫作是治癒我寂寞症的最佳良藥。」

閱讀林青霞書中的每個字句,會發現她發自肺腑的文字充滿真摯濃情。她說,小時候個性敏感,容易受別人不經意的眼神、動作影響,會以為別人想傷害她,或是以前做錯一件事、說錯一句話,可能別人看起來不是錯,但她會很在乎別人看法,所以常常不開心,因此她一直試圖讓自己變得較粗線條一點。

求好心切陷入痛苦

她17歲出道的時候,當時很多人說演藝圈是個大染缸,她戰戰兢兢的踏進來,突然一夜成名,接著爆炸性的報導,她驚覺自己說的話變成白紙黑字在報紙上,這讓她很警惕,「原來我不能心裡想什麼就講出來,這樣可能會得罪人」,當時她曾說了一句話引起軒然大波。

香港媒體當時問她「對香港和台灣男孩子的看法」,山東妞個性直白的她,回應「台灣男孩子比較老土,香港比較時髦」,沒想到惹得台灣男生不開心。她請教一位張佛千教授「我該怎麼說話」,對方送她《說話的藝術》這本書,「以前害羞又不懂得說話,常躲著記者,所以得罪很多人,他們以為我很大牌,其實我是怕他們。」

林青霞個性求好心切,以前總讓自己陷入痛苦,又不知道怎樣做才算最好,「以前人家要求,我就答應,答應完我自己受苦。有天我對鏡子裡的自己端詳了一陣,我不知道鏡子裡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我向來都很在乎人家說的話、做的事,永遠都是被動,我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不快樂呢』?」

為了「找快樂」,「我告訴自己,之前這麼不開心,30歲以後,我一定要很開心,當時徐克和我聊天,我說我30歲的願望是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他反問我『快樂怎麼做』?」林青霞是有方法的,除了開始學著對別人的要求說「不」,30多年前還曾到埃及一間很靈驗的廟宇許願「希望能令我跟我在一起的人都開心」。

從哲學找人生答案

她也看一些哲學性的書找答案,有一句話讓她很受用,「書中寫,一個最沒有智慧的人,是會令別人不開心、自己也不開心,中等是一邊開心一邊不開心,最高智慧是令大家都開心。」她慢慢學會轉念,「對人對事上,在不好的時候,我會找到好的部分,而且從來不去後悔,這樣就不會把自己置於不好的情緒。」

林青霞從寫作中釋放情感,這幾年甚至可以做到在很多環境裡,讓大家開心快樂的境界,「這1、2年我比較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我很願意讓別人開心、跟別人接觸、釋出善意,比如我唱京戲,唱得不好,但我還是唱,別人聽得開心、我也開心,我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快樂,這和年輕時的我,很ㄍㄧㄥ、很在乎別人、有包袱、絕不應酬,不見陌生人的我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