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洛伊德與他的夥伴們 聚合「志同道合」的靈魂 潛入更深的音樂之海

查爾斯.洛伊德與「志同道合」的年輕夥伴同台演出。
查爾斯.洛伊德與「志同道合」的年輕夥伴同台演出。

即便已八十一歲,查爾斯.洛伊德仍是個「一直往前走」的音樂家,持續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他曾說:「我想像自己是個尋找聲音的人,在一片聲響的汪洋中,我愈是往下潛,就更明白自己應該再潛得更深。」這個八月,他將與他的Kindred Spirits,「擁有相似靈魂」的夥伴們再度造訪台灣,讓我們來聽聽,八旬老爺爺與四個年輕小夥子,如何攜手潛到音樂之海深處,找到更獨特的聲音。

2019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風格紳士查爾斯·洛依德五重奏

8/3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文字 李時安

圖片提供 國家兩廳院

小型爵士樂團常以領奏者(Bandleader)為名,其後加上樂團編制,如:邁爾斯.戴維士五重奏、約翰.史考菲四重奏,有些組合因其成員具有代表性,且成就了劃時代的作品,會被賦予特別的名稱,如約翰.柯川與麥考伊.坦納、吉米.賈瑞森、厄文.瓊斯組成的「經典四重奏」(Classic Quartet)。

與興味相投的夥伴一起前行

自一九六五年第一張錄音專輯Discovery! The Charles Lloyd Quartet算起,查爾斯.洛伊德(Charles Lloyd)的音樂生涯長達五十餘年,期間曾出現過兩個具代表性的組合,一是六○年代中期與凱斯.傑瑞(Keith Jarrett)、西索.麥克比 (Cecil McBee)、傑克.狄強奈(Jack DeJohnette)組成的四重奏,灌錄了Dream WeaverThe FloweringIn Europe三張經典專輯,另一是與ECM廠牌合作時期的「新四重奏」(New Quartet),成員為傑森.莫蘭(Jason Moran)、魯本.羅傑斯(Rueben Rogers)、艾瑞克.哈蘭(Eric Harland),這個組合推出的專輯Mirror更被譽為洛伊德的新經典作品。

自二○一八年起,查爾斯.洛伊德開始給一群特定的、伴隨自己巡迴演出的樂手們起了個名——Kindred Spirits。Kindred為相似、相同之意,故Kindred Spirits的中文意思接近於「擁有相似靈魂的人」,亦可引申為「一群興味相投、志同道合的夥伴們」。

即便已高齡八十一歲,查爾斯.洛伊德是個「一直往前走」的音樂家,持續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不曾回頭緬懷自己的往日功業,他曾說到:「我想像自己是個尋找聲音的人,在一片聲響的汪洋中,我愈是往下潛,就更明白自己應該再潛得更深。」換言之,這群與他「志同道合」的同袍們,不僅是擔任伴奏角色,更要亦步亦趨陪伴這位樂壇前輩,在那片聲響的汪洋中一起往下潛得更深。

深不見底的文化底蘊

要成為一位功力深厚、縱橫樂壇數十載的樂壇老將的「相似的」靈魂,不是個簡單任務,首先得解碼洛伊德那深不見底的文化底蘊從何而來。

談及洛伊德的音樂風格,多數人會將焦點放在他曾與哪位爵士大師習樂、受誰人影響、樂壇的同儕是誰、與誰組了樂團灌錄了唱片,卻忽略了其人音樂風格的形塑歷程。

一九三八年出生的查爾斯.洛伊德,從小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的曼菲斯市成長,該市擁有豐富的音樂遺產——藍調、靈魂、當地原住民歌謠等,但爵士樂顯然是當時的「流行音樂」,於是小查理自幼即隨著艾靈頓公爵大樂團搖擺、跟著比莉.哈樂黛哼著傷心的情歌、拜倒於阿特.泰坦(Art Tatum)驚人的琴藝,青少年時期則浸淫在咆嘯先驅查理.帕克(Charlie Paker)、巴德.鮑威爾 (Bud Powell)等人反動式的音樂思潮中。曼菲斯市的古典音樂風氣日益興盛,除了德奧傳統的經典曲目與廿世紀以降的現代主義(Modernism)作品,在音樂廳中聆賞拉威爾、德布西、聖桑等法國作曲家的音樂,亦是當時的風尚,因此洛伊德曾在日後受訪時說道:「我從小就在多元的音樂環境中成長」。

高中畢業後,洛伊德搬到了加州,當時許多風格前衛的爵士樂手活躍於該地,如:艾瑞克.道菲(Eric Dolphy)、歐涅特.柯曼(Ornette Coleman)等人,都是值得偷師的對象,而身為多元血緣繼承者——非洲、美國原住民切羅基(Cherokee)、蒙古、愛爾蘭裔,洛伊德也早在一九五○年代末期便嘗試將世界各地的民謠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除了前述的「課外活動」,大學時期的洛伊德平日在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修習古典音樂學程,一點一滴累積基本功,並在該校的交響樂團中擔任單簧管聲部演奏員,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曾在訪美時赴南加大客座,指揮該校樂團演出第五號交響曲,洛伊德也因此得以親炙大師魅力。

自由與驚奇的造夢者

洛伊德的職業生涯在六○年代後期達到第一個巔峰,卻在七○年代經歷了一次靈性危機,起因於長年巡演與旅途中各種磨人心志的俗務,尤其是伴隨名氣而來的種種沉淪,讓他心力交瘁而進入了毒品的世界,與緊接而來的一段長達十餘年的「假退休」狀態。沒有人知道這段沉潛帶給洛伊德多少醒悟,只知道當他在八○年代復出時,被電子與搖滾樂占領而日漸俗麗的爵士樂壇,有了新的方向。

自由與驚奇(Freedom & Wonder),查爾斯.洛伊德曾這麼描述自己的音樂,他自稱是造夢者,站在古往今來無數爵士巨人的肩膀上造著音樂大夢,陪著他造夢的則是德國ECM唱片大廠的老闆——Manfred Eicher。

二○一九年隨著洛伊德來台演出的「志同道合」夥伴們,有於ECM時期合作至今的「新四重奏」班底——貝斯手魯本.羅傑斯(Rueben Rogers)、鼓手艾瑞克.哈藍(Eric Harland),並加入了兩位新人——來自音樂世家的鋼琴手傑洛.克雷頓(Gerald Clayton)、二○一八年獲選為DownBeat雜誌「明日之星」的吉他手朱利安.拉基(Julian Lage)。

對八旬高齡的查爾斯·洛伊德來說,這群志同道合的年輕夥伴是否來得遲?或是他當年走得太前面,而能與之臭味相投的孩子們好晚才出生,所以才等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應由觀眾們自己到音樂廳裡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