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花蟹體型數量逐年減 漁民放生抱卵母蟹促永續

在佛羅里達州博因頓海灘潛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體型巨大的大西洋伊氏石斑魚共遊。

這種石斑魚可以長到2公尺以上、重量超過300公斤,看似兇惡卻個性溫和,有的甚至還能讓人撫摸。

它們1980年代曾經瀕臨滅絕,當局祭出禁捕令才挽救危機,但30多年後的今天,佛州當局認為魚群數量已經恢復,開放每年200隻的捕撈配額,專家與潛水業者很快發現,每個觀測點的魚群都顯著減少,非常擔心。

海洋生物學家洛卡西歐提及,「沒有其他地方能讓你體驗,潛水時跟如此巨大的魚這麼接近。我們真的覺得這種魚,活著比死了有價值得多。」

伊氏石斑魚生長緩慢,壽命可達30年,也需要相對較長時間才能繁殖,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易危物種。代表1世紀內的消失機率大於十分之一。

鏡頭轉到亞洲,柬埔寨南部靠近越南的白馬省,美味的花蟹是地方名產,觀光客在港口興致勃勃挑選新鮮漁獲,現炒餐廳生意興隆,不過近年來花蟹的數量跟體型,已經明顯縮水。

當地遊客說:「我覺得花蟹肉很好吃、很鮮甜。如果吃到更大、肉更多的花蟹就更開心了,但我知道現在很難。」

海鮮市場螃蟹賣家表示,「花蟹還來不及長大就被抓了,螃蟹不是幾天就長大的,而需要好幾個月,但我們的漁民天天都在抓。你看,這是抱卵的母蟹。」

花蟹變少主因是海水升溫,加上非法電擊捕撈,或用太細的漁網讓幼蟹來不及長大。

39歲的漁民翁文說,5年前出海還能撈捕10幾20公斤螃蟹,這天收網卻只撈起一隻抱卵的母蟹,他直接放生。

雖然收入連汽油錢都不夠,還有家人生活費、孩子學費以及買船的貸款要付,仍然希望拋磚引玉。

漁民翁文說:「我不吃、不賣抱卵母蟹,直接放生。為了螃蟹的永續存在,我希望以後能抓到更多,不像今天撒一夜網才抓到一隻。」

翁文參加官方與非政府組織的保育計畫,不抓抱卵的母蟹、不用孔隙低於三指寬的魚網,也用家中簡易裝置,孵化了數千隻幼蟹放回大海,換取每個月折合台幣幾百元的工資補貼。

美國緬因大學的研究顯示,2010年以來柬埔寨沿岸的海水溫度經常過高,加上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加,溫度升高就讓海洋酸度變高,降低甲殼類生長所需的碳酸鹽濃度,必須大刀闊斧減碳、減少撈捕,才能讓花蟹與海洋生態休養生息,達到永續。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處理竹筏加固遇長浪 台東漁民落海獲救
頭足類好驚奇 軟絲透過變色表情緒
台東成功近海捕獲大量瀕危日本蝠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