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提的「民主內閣制」有什麼問題?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文:林廷宇(政治系學生)
近日,隨著藍白合的聲量越來越高,柯文哲一改之前態度,遞上橄欖枝表示藍白可以合作,更開啟了憲政議題的第一槍,喊話台灣的憲政體制不能夠再維持現況贏者全拿的民選皇帝制,而是應該朝向內閣制與世界看齊,引起政治圈討論。
台灣真的是民選皇帝制嗎?
在柯文哲抨擊台灣現況的憲政體制是民選皇帝制的同時,代表了現況的制度是不民主的,在野黨與人民無法向執政黨課責,任由土皇帝般的執政黨恣意妄為。
但事實真是如柯文哲所描述嗎?我們可以看看政治學者Steven Levitsky和Lucan A. Way對於民主的定義:
1. 透過公開、自由與公正的選舉產生行政與立法機構(Executives and legislatures are chosen through elections that are open, free, and fair)
2. 所有成年人/公民都擁有選舉權(virtually all adults possess the right to vote)
3. 政治權利、公民自由(包括新聞自由、結社自由與批評政府不受報復的自由)都受到普遍的保護(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including freedom of the press,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freedom to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without reprisal, are broadly protected)
4. 民選出的政府具有真正的治理國家權利,不受軍人或神職人員的控制(elected authorities possess real authority to govern, in that they are not subject to the tutelary control of military or clerical leaders.)
綜上所述,以政治學理而言,台灣難以被譬喻為民選皇帝制,若這不足以為信的話,國際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國際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旗下的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發表的民主指數,台灣在2022年分別拿到94/100、8.99/10的高分,是世界民主國家的資優生,民選皇帝制一說難以成立。
台灣適合內閣制嗎?
柯文哲提及「全世界真正實施總統制的國家,非洲國家、中美洲國家都是那種獨裁者,內閣制比較不會。」話下之意,即是內閣制是世界主流,然而,這與現實有些出入。
根據美國政治學者Matt Golder所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一書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內閣制、總統制與半總統制的國家皆有不少民主國家採用。是故,內閣制與其他兩種憲政體制都是世界主流,而各個國家都是以國家風土民情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民主政治體制。
至於拉丁美洲與非洲國家之所以民主倒退走向獨裁政權,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殖民地遺緒或內戰諸如此類所導致,與總統制關聯性不大;若要順著柯文哲的邏輯,筆者也能夠提出反證,內閣制也有許多民主倒退案例,鄰近的泰國,又或是由政治強人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所統治的土耳其皆是如此。
若以歷史制度主義(政治學一個主流學派)的觀點來看,國家之所以偏向內閣制或總統制,又或者政策上偏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皆是長期以來的制度與政治文化所影響而成的。是故如果台灣貿然從半總統制當中的總統國會制(偏向總統制)的一邊轉到總統總理制(偏向內閣制),更甚至內閣制的話,勢必會引起極大的政治動盪。
盲目追求內閣制,不顧現階段的民主穩定成果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倘若台灣真的要推行內閣制,或許要先思考的是,實務而言,我們選出的立委,極大可能會是未來的部會首長。那麼,在這塊講究「人情」的土地上,多數區域立委都得勤跑紅白帖而犧牲問政的準備時間,專業人士是否能夠透過普選成為立法委員,進而兼任部會首長呢?
反之,如果上述多數台灣人無法接受也罷,那我們將可能遇到的是,一群只會組織地方派系屢戰屢勝的區域立委,當上我們的部會首長,那這種結果會是多數台灣人能夠接受的選擇嗎?
上述的弊害,對於強調跳脫藍綠舊政治框架的民眾黨,可能會被貼上「幫地方派系開大門」的惡名,或許,民眾黨也應當思考如何避開內閣制在實然層面恐利於地方派系的困境。
柯文哲為什麼偏好內閣制?
柯文哲之所以想推動內閣制,莫過於內閣制有組成「聯合政府」的可能性,以英國的內閣制來說,國會議員能夠兼任政務官,給予更大的人事安排空間;相反地,法國的半總統制上,根據第五共和憲法,換軌後總統僅有國防外交上的實權,其餘由總理全拿。
是故,柯文哲痛罵著半總統制(實則是偏向總統制的總統國會制)是「民選皇帝制」,或許是因為在這套遊戲規則當中,倘若要藍白合作,現況下的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對民眾黨太不公平;因為現實政治局勢,民眾黨難以獲得最大利益,尤其是人事安排上。
綜上所述,選舉失利的政黨或政治人物會偏好內閣制是人性使然,倘若今天換作他們是執政黨,固然會偏好總統制,但以現況下而言,民眾也較偏好總統制。
科學務實理性恐淪為口號
對於筆者一個政治系學生而言,柯文哲屢次在憲政改革或其他社會議題(如性別)的發言,多半會讓人難免感受到,他可能是掛著科學理性專業的羊頭,賣著民粹主義的狗肉,也不禁讓筆者回憶起上半年柯P在政大的演講時,對著學生說「低薪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教育出問題,為什麼?因為教出來的學生,沒有那個價值......坦白說如果那個薪資太低,那個系一定要縮編啊,因為那個市場是供需嘛。」
再看看現況柯文哲的一舉一動,或許,不是台灣高等教育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價值,而是這社會對於社會科學院的學生的專業毫無重視,包括講求科學務實理性,尊重專業的柯文哲也難逃過這盲點;無怪乎,這些系要「被」縮編。
憲政體制客觀上來說,固然沒有好壞之分,三種體制皆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運用。人文社會科學固然為一種科學,不論藍綠黃白,倘若總統候選人實是為了自身的政治價值或利益,不顧政治現實情況而強推某種憲政體制,總統、半總統或內閣制,都只會成為潘朵拉的盒子,帶領台灣走向史上最嚴重的憲政危機與衝突,最終難逃民主倒退的命運。
延伸閱讀
容易瘀青、不明發燒、骨頭疼痛⋯⋯「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有哪些常見症狀?醫師圖文解析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那些親身參與的年輕人們,現在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