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與李來希,誰比較「不做作」?

作者:汪葛雷(網路媒體工作者)

台北市長柯文哲。(照片來源:柯文哲臉書專頁)
台北市長柯文哲。(照片來源:柯文哲臉書專頁)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標題莫名其妙,拿這兩個人比意義何在?筆者對這兩個人都沒有任何好感,認為他們同樣都在撕裂社會,同樣都恨不得天下大亂。

問題來了,同為風格強烈口無遮攔的人物,為何李來希無法被輿論正面評價為「不做作」?

「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裡面,「做作」這個詞解釋為「作態、造作、算計、暗算」,按照這個解釋,一個不做作的人,他不能是一個虛偽隱藏自己意圖的人,需要以不刻意設計自己言行的方式,直率的把自己的主張說出來。

從這個定義看,你能說李來希很做作嗎?他完全不做作啊!

正常人在反年改鬧場世大運開幕式,招致全民吐口水之後,都會意思意思軟化一下,甚至撇清關係,比方當年陳雲林訪台暴力事件,蔡英文就以「我五點半就下班了」來開脫責任。

與蔡英文相比,李來希有種多了,成為全民公敵仍持續叫囂,在那邊得意洋洋喊「看見了我們退休退伍軍警抗爭的力道?」、「世大運開幕有這麼重要嗎?」、「嗆酸民住嘴」、「要夥伴們上柯文哲臉書問候他」、「罵柯P家教不好沒救了」這種在大眾眼中欠打到極點的人,你能說他很做作?

與李來希相比,享盡網友掌聲的柯文哲,實際上做作得多了。一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成日不斷看風向說話的人,如果不姓柯名文哲,你不會認為他很做作?條列幾點柯文哲的反覆:

一、選前想討好社運團體,就喊南港瓶蓋工廠全區保留(2014/11/16),選後不需要社運團體了,就說「反正老蔣沒真的實現諾言反攻大陸(2015/9/15)。」

二、選前說「自己是墨綠」,為了討大陸歡心就說「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床頭吵床尾和(2017/7/2)」,回國又想安撫深綠,就說是「被記者激問出來的(2017/7/17)」,撇得一乾二淨。

三、選前為塑造連勝文官商勾結形象,就說郭台銘捐3億給連勝文(2015/1),選後又說「我不知道3億給誰」(2015/4/13)。

四、為了樹立前朝很黑自己很白的形象,先是大喊「大巨蛋案讓馬英九清廉招牌破功了!」(2015/4/18),之後又要大家不要喊五大弊案了,要改喊「五大案」(2015/5/17),被媒體詢問為何改名時,還要大家「不要斤斤計較」(2015/5/18)。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謂的「不做作」應該要是發自內心的坦率,展現自我不畏懼後果。

而不是刻意透過大數據觀察風向,再來當牆頭草刻意演給網友看,先討好網友再說,等遇到實際困難再轉彎。真正的不做作是沒有任何刻意成分的,用演的就不叫做不做作了,只不過是更高端的做作表現。

別誤會,筆者絲毫沒有替李來希洗白的意思,筆者只是好奇為何好的光環都會被加冕到柯文哲頭上?不只不做作,什麼真誠啊、誠實啊、中肯啊、敢講話通通都屬於柯文哲,恰似一朵白蓮花。

筆者想破了頭,唯一的解釋只有「情人眼裡出西施」,大家已經愛上柯文哲了,他一切的行為都會被往好的一面解讀,即便這個人根本與誠實絕緣、與不做作絕緣,照樣神光閃耀。

就與筆者在某處看到的網友留言一樣:「罵人王八蛋沒人挺就是笨蛋,有50萬人按讚就是對的」,是啊,大家爽就是對的,市長有無責任從此「嚴禁檢討」。

更進一步分析問題,其實這也反應了網路與年輕世代的一個特性:「綜藝化」,某方面來說柯文哲與吳宗憲是類似的,有人期待吳宗憲在節目上的言論要負什麼責任嗎?沒啊,哪怕有爭議用「做效果」就可以帶過,好笑就好,反正又沒有惡意,你這麼認真有事嗎。

筆者上面整理過的每一個發言,當下都有很強的娛樂效果。當他說南港瓶蓋工廠全區保留時,左派看到了正義希望;當他說連勝文收郭台銘3億,大家看著連郭二人百口莫辯大聲叫好;當他痛罵大巨蛋、趙藤雄與馬英九時,大家感受到打落水狗的快感,難道不正是這樣嘛?

雷聲大雨點小不重要,重要的是雷聲打下去的這一刻,綜藝節目效果已經達成了,大眾已然被娛樂到了。縱使之後髮夾彎,誰又能否認自己確實從過程中被娛樂到了?

這,就是柯文哲年輕世代支持度歷久不墜的秘方,也是其他政治人物學不來的。不是每個通告藝人都能成為吳宗憲,當然也不是每個政治人物都能成為柯文哲。

只不過市長與綜藝天王終究不一樣,離開網路與年輕世代同溫層,還是有很多「老古板」的台北市民希望市長幹實事。

最近半年多,幾乎所有滿意度調查都顯示柯文哲不滿意度從未跌破四成,那些柯文哲滿意度超高的調查,對象都是2300萬人而非台北市民,顯見在輿論吹捧的同時,柯文哲仍有極為牢固的反對勢力期盼他連任失敗,這種人人看好的勢頭能否再延續一年多,直到選舉,恐怕還大有變數,單只靠敷面膜、罵王八蛋這些招,是不夠的。

到「筆震論壇」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