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頓投書分析北愛和平25年4大原因 談美當年參與極深

1998年4月10日,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與愛爾蘭總理艾赫恩(Bertie Ahern)簽署「耶穌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貝爾法斯特協議),北愛爾蘭30年來挑戰英國統治導致超過3500人喪生的動盪,終於和平落幕。

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該協議簽署25周年前夕投書華盛頓郵報,分析協議簽訂迄今25年來,北愛爾蘭能夠在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持續維持和平及民主的四大原因。

柯林頓在文中指出,為什麼和平在北愛爾蘭能夠延續,在世界其他地點卻在嘗試各種努力之後仍無法獲得解決,答案其實就在和平如何產生的過程。

他寫道,第一點是和平過程是由人民所推動,民眾對於分歧之下的殺戮、政治暴力及經濟蕭條感到越來越憂心,「我第一次前往訪問時,很清楚能從所有出身各種不同背景的民眾臉上,都看到了衝突必須停止決心。」他指出,婦女特別為了不要兒女及孫子孫女在暴力與仇恨陰影底下成長而勇於挺身而出。

第二點則是參與各方的政治領袖展現真實的勇氣,明知個人政治前途可能面臨風險,依然願意做出犧牲、向敵方妥協,致力追求包容性(inclusivity)。他指出,信賴是經過多年之後才慢慢建立的,透過建立互信開始,例如換囚、停火等。

他說,北愛爾蘭和平幕後功臣還包括布萊爾、艾赫恩各自的前任梅傑(John Major)、雷諾茲(Albert Reynolds)、布魯頓(John Bruton)等。柯林頓指出,在世界上許多其他衝突地區,領導人終究不願意為了促成和平放手一搏。

柯林頓指出,第三點是美國參與極深,而且美方介入方式讓兩造都覺得具有正面意義。他說,美國能夠且應該為北愛爾蘭和平過程扮演角色,不只是因為美國與英國關係特殊,還因為美國有著龐大的愛爾蘭裔社區,心繫祖先故國。

文中寫道,第四點原因是「耶穌受難日協議」架構對各方都做到公平,比其他版本的協議都來得好;「耶穌受難日協議」保證多數統治但兼顧少數權益,尊重個人自主、民權以及法律、禁止暴力、準軍事部隊必須繳械並解散。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布魯克林8大道華裔房東 怒告華女租霸
紐約連發15起「新套路」竊案:轉移注意 偷銀行卡取款
軍演結束 共軍曝多重火箭攻台 54架次共機越中線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