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裂發現者「原爆之母」麗茲·邁特納被提名31次諾貝爾獎扼腕...《日經》揭科學界黑歷史!

 

出生於奧地利的女性科學家麗茲·邁特納是核分裂發現者之一、被稱為「原爆之母」,《日經新聞》報導,雖然她被提名31次諾貝爾獎候選人、卻一直未能獲獎,除了她作為女性和猶太人遭受歧視外,也因為瑞典科學界內部派系鬥爭被不當排斥。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原爆之母」遭到諾貝爾獎的排斥 - 評鑑過程的黑歷史

 

被稱為「原爆之母」的女性科學家、出生於奧地利的麗茲·邁特納,是核分裂發現者之一,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共被提名31次諾貝爾獎候選人,但一直未能獲獎。除了她作為女性和猶太人而遭受歧視外,還因瑞典科學界內部的派系鬥爭而被不當排斥。這也是諾貝爾獎選擇過程的黑歷史。

 

電影《奧本海默》描述了被稱為「原爆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在一個場景中,年輕的科學家手拿報紙從理髮店急匆匆跑出,當時人們認為堅固的原子核是無法分裂的,核分裂的訊息讓他們excited。這一成果促使美國乃至世界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發。

 

電影中提到了德國科學家奧託·哈恩和弗裡茨·施特拉斯曼的名字,但這在史實上並不正確。美國薩克拉門託市立學院榮譽教授露絲·羅伊·薩姆斯憤怒地說,「沒有提到邁特納真是個問題。」

 

1938年,哈恩等人照射鈾原子核以製造更重的元素時,發現出現了輕質的鋇。作為化學家,他們無法理解核內發生了什麼。於是他們求助於為躲避納粹迫害而流亡到瑞典的邁特納。兩人是舊同事,長期進行過共同研究。他們透過書信往來持續研究。

 

邁特納意識到,如果鈾分裂為鋇和氪,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她與助手奧託·弗里斯赫撰寫了論文。他們發現,鋇和氪的質量之和輕於鈾,但分裂時釋放的能量對應於質量減少。使用「核分裂」一詞的是邁特納。她雖未參與研發,但戰後被美國媒體稱為「原爆之母」。

 

哈恩是出色的實驗家,邁特納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理論物理學家的才能。正是他們通力合作,才取得了各種成果,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在1939~1945年的7年內,他們分別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被一起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3次。

 

但最終獲獎的只有哈恩。1944年化學獎的評選引起了爭議,結果晚了一年才公佈。此後,邁特納雖仍提名為候選人,但未能獲獎。薩姆斯榮譽教授分析說,「多方面因素造成了這一結果」。

 

其他研究人員合作,在20世紀末查閱了公開的選拔資料。除了哈恩想獨霸聲望的態度外,選拔委員會的體制和力量角力也很關鍵。

 

化學獎的選拔委員無法評估邁特納在物理學方面的貢獻,委員長與德國關係密切,希望單獨授予哈恩,操縱了討論。至於物理學獎,當時委員偏重實驗,加上有些委員不喜歡邁特納,也產生了影響。

 

薩姆斯榮譽教授稱,有委員擔心邁特納獲得研究經費後會影響他們,「她逃往瑞典反而起了反作用」。

 

哈恩在女性歧視盛行的時代與邁特納合作研究,體現了進步的思想。在納粹政權下,不在論文上署邁特納的名字,可能是艱難的決定。而邁特納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一名助手」,科學貢獻微小,這種態度在戰後也沒有改變。

 

邁特納表面上並未公開反對哈恩單獨獲獎。美國傳記作家瑪麗莎·摩斯研究了邁特納留下的信件和備忘錄,指出她「深感成果被否定而受傷」。她在寫給弗里斯赫的信中寫道,「委員會做出不授予獎項的決定,很可能受到了哈恩的影響」。

 

2020年,諾貝爾基金會在官方X(舊推特)上承認,核分裂的發現者是哈恩和邁特納兩人。但配圖卻是一幅以哈恩為中心、邁特納在旁的插圖,引發了大量批評。

 

除了邁特納,還有其他幾位女性科學家理應獲得諾貝爾獎,但未能如願。評選委員應該努力確保選拔過程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路

 

原文網址:核分裂發現者「原爆之母」麗茲·邁特納被提名31次諾貝爾獎扼腕...《日經》揭科學界黑歷史!

掌握時事,鎖定放言

更多放言報導
NASA食品科學家舉「數據」破除「反萊豬」謊言!郭正光痛批:國民黨污名化美豬「壞到骨子裡」
《她們的故事》巡迴播映悼念 專法建構職災完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