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遺留的長遠災難:歐本海默首次核試驗,是怎麼永遠改變全世界的?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那令人感到壓迫的白色沙地上,一座石碑標誌著三位一體核試驗的紀念,這裡是核時代引爆的開端。

1945年7月16日,三位一體核試驗爆炸威力估計達2.5萬噸TNT,巨大的火球和接著形成的蕈狀雲可見達數百公里之遠。大部分核輻射在風的作用下向新墨西哥州沙漠中人煙稀少的社區傳播。這場試驗之所以沒有導致輻射汙染10萬人的慘劇,是因為風向改變了:如果風向稍有不同,放射性塵埃將覆蓋人口眾多的阿布奎基(Albuquerque)和聖塔菲(Santa Fe)。

「我們知道世界將不再一樣,」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65年在一部電視紀錄片的採訪中回憶道。

美國秘密工程「曼哈頓計劃」(The Manhattan Project)研發出人類首枚核子武器,不僅建造前所未有的炸彈,更動員了近1%的美國民用勞動力。從田納西州橡樹嶺(Oak Ridge)到太平洋西北地區,再到新墨西哥州沙漠等地,各地的美國人為此努力勞動多年,而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幫助建造什麼。

<cite>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AP)</cite>
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AP)

隨著諾蘭(Christopher Nolan)近期上映的電影,讓人們重新關注核武器的歷史。1945年8月6日、8月9日廣島及長崎原爆周年即將到來,是時候更深入探討這項發明留下的遺產。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傳播學名譽教授金塞拉(William Kinsella)在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刊文表示,「曼哈頓計劃」對全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包含:引發全球性軍備競賽,威脅人類和地球的生存;核武器生產、試驗帶來公共健康和環境損害;政府產生保護核武機密的文化。《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引述專家說法指出,現代核武器將可能引發核冬天。

軍備競賽

根據《外交政策》,「曼哈頓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正式結束,但卻奠定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基礎,並在冷戰期間拉開大規模武器生產的序幕。美國核彈頭數量在1960年代達到巔峰。此後由於新的軍控協議,美國逐漸減少其核庫存,直至20世紀末柏林圍牆倒塌時,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核武器的使用和生產方式,並推進了核現代化計劃。

核武器歷史學家維勒斯坦(Alex Wellerstein)說,美國的核武現代化是一個長達數十年,涵蓋多位總統的過程,並且兩黨在某些方面有令人驚訝的共識,計劃預算高達數兆美元,已經在過去幾十年來持續進行。

<cite>1945年7月16日,人類史上第一次核彈試爆(AP)</cite>
1945年7月16日,人類史上第一次核彈試爆(AP)

如今,俄羅斯聲稱只要憑兩枚「撒旦二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就能摧毀美國整個東海岸。美國空軍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三個基地上,擁有400枚配備核彈頭的義勇兵3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飛彈,全天候待命;宣稱能摧毀任何一個國家首都的俄亥俄級潛艇,部署在華盛頓州和喬治亞州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B-52轟炸機則已服役數十年,將持續使用至2050年代。

美國科學家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數據顯示,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加起來擁有全球89%的核武器庫存。不過美國庫存正逐漸下降。根據五角大廈數據,美國超過一半的核設施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其中四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曼哈頓計劃」本身,而舊式庫存約有三分之一要被淘汰。

與此同時,中國在核武器領域正在迎頭趕上,五角大廈估計中國組裝了400枚核彈頭,並可能在未來十幾年內持續增加至1500枚。儘管拜登當局堅稱不會與俄羅斯和中國展開軍備競賽,但當局已計劃投入超過1兆美元來打造現代化的核三位一體能力(在核子武器領域內,三位一體指一個國家同時擁有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三種核子武器打擊方式的能力。)

也就是說,拜登計劃使美國裝備新型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飛彈和潛艦。這引起了美國內部不同的觀點,一些進步派主張解散核三位一體以避免核末日,而一些鷹派認為美國對俄羅斯的核武威脅過於懼怕。

「在短期內,裁軍是不可行的,」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核政策計劃的高級研究員潘達(Ankit Panda)表示,「事實上,目前可能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核武器數量開始大幅增加的時刻。」

<cite>2018年12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軍方已經試射成功一種可以搭載核彈的超高音速滑翔機「先鋒」(AP)</cite>
2018年12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軍方已經試射成功一種可以搭載核彈的超高音速滑翔機「先鋒」(AP)

核試驗的犧牲品

核武器的生產和試驗對公共健康和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讓許多人、社區和生態系統暴露在輻射和有毒化學污染之中。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三位一體核試驗的輻射後塵達到了美國46個州以及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許多居住在試驗場附近的家庭(其中很多是拉丁裔或原住民)不知情地遭受輻射污染。

蒂娜·科爾多瓦(Tina Cordova)來自距離三位一體核試驗場約一小時車程遠的偏遠社區,當地擁有近3000人口。當年原子彈在該地區爆炸時,數千人居住在爆炸地點80公里半徑範圍內,居民大多從溝渠和水池取水,從戶外圈養的牛和雞舍獲取肉和乳製品。

這個社區的居民世代以來一直受輻射引起的癌症所困,他們認為這些疾病與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的首次核試驗有關。科爾多瓦和其他成千上萬的新墨西哥州居民數十年來一直在尋求政府對輻射引起的疾病進行賠償。

三位一體試驗爆炸時,科爾多瓦的祖母當年還是一個小女孩,她被驚醒,她的母親召集家人一起祈禱。爆炸的熱度非常強烈,甚至將附近田野上牛的皮燒掉了。爆炸後的幾天內,晾在外頭的濕床單堆滿了灰燼,科爾多瓦說:「我們在這裡經歷的真是太不人道了。」她自己是一位輻射誘發癌症倖存者,她家族的每代人都因此罹患癌症。「政府追求核武優越性時,我們成為受牽連的犧牲品。」

被汙染的土壤與水

華盛頓州的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是美國早年處理核廢物不當的歷史教訓。漢福德在「曼哈頓計劃」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地的巨型工業設施秘密生產鈽燃料,後來被用於1945年7月16日的三位一體試驗,以及數週後摧毀長崎的原子彈。

冷戰期間,漢福德成為美國核武庫中大部分鈽的產地,也因此成為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完全清理核汙染的成本預計高達6400億美元(約新台幣20.2兆元),這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數十年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完成。

金塞拉長期研究核武器生產帶來的影響,曾代表公益團體「漢福德觀察」(Hanford Watch)擔任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的公民諮詢委員會成員。他指出,從1944年開始,漢福德核設施反應爐使用天然鈾作燃料,然後處理提取軍用鈽。漢福德的9個反應爐位於哥倫比亞河沿岸,以河水作為冷卻水源,直到1987年該核設施退役前,一直將放射性和有害化學物質排放到河流中。

提取鈽的過程產生5600萬加侖的含放射性和化學毒素液體廢棄物。這些廢棄物被儲存在地下罐中,基於後來會找到處理解決方案的假設,起初僅設計壽命25年。然而78年後,解決方案仍然未明確。將儲存罐廢棄物注入玻璃中以永久處置的「玻璃化」項目陷入了技術、管理和政治困境中,並多次面臨被取消的威脅。

美國官方正在考慮將一些放射性泥漿與混凝土灰漿混合,然後運送到其他地方進行處置,或者繼續將其留在罐中。批評人士認為這些提議是冒險的妥協方案。與此同時,大約100萬加侖的液體廢棄物已從某些儲存罐中洩漏到地下,威脅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的支柱,也就是哥倫比亞河。

在漢福德,一些地區仍然散佈著放射性廢棄物,並且實驗動物因受輻射而死亡的屍體被埋在該地。此外,這個地點還儲存著各種廢物,包括從醫療機構產生的廢物、退役核動力潛艇的反應爐,以及1979年在賓州三里島發生的核反應爐部分熔毀的放射性殘骸。

主張全面清理漢福德的人們警告,如果不這麼做,漢福德也將成為一個「國家犧牲區」,即因為國家安全而被拋棄的地方。

然而,已經很難估計全世界有多少人因這些試驗而遭受健康影響,也難得知受這些實驗影響而被迫遷移的社區範圍。美國最大的地面核試驗以及水下試驗發生在太平洋島國。蘇聯和其他國家也進行了自己的測試計劃。截至2017年,全球核武器國家共進行了528次地面或水下爆炸試驗,還進行了1528次地下試驗。

<cite>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核彈(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cite>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核彈(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政治上的核保密文化

諾蘭的電影展示了政府對核武器活動的保密文化。核武器的科學和技術極具危險潛力,因此需要嚴密保護。然而,這種保密原則在漢福德核設施這樣的地方擴大到更廣泛的範疇。

漢福德是美國重要的核設施,涉及反應爐燃料再處理和核武器的製造。在1940和50年代,為了解如何更好地監測蘇聯的核武器進展,漢福德管理人員將有毒氣體排放到空氣中。科學家通過追蹤漢福德的排放,以研究如何發現和評估蘇聯的核試驗。然而這也意味著,排放的放射性和有毒物質污染了遠離排風口的農田和牧場。

到了1980年代中期,當地居民開始對社區中明顯增加的疾病和死亡感到懷疑。由於漢福德在該地區的經濟地位,保密措施更加嚴格,這讓關心此事的市民難以獲取相關信息。隨著區域居民和記者的壓力,保密的帷幕逐漸解除,引起公眾的憤怒。最終有超過3500名居民提起訴訟,聲稱他們的疾病與漢福德有關。但官司進展緩慢,法官只對少數原告給予有限賠償,使得整個事件留下法律爭議和痛苦的居民。

一旦核戰爭到來

目前,美國仍有一些核武器設施在運作,這些地點也受到核和有毒化學污染的影響。今年6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華府一場裁軍會議上演講時表示,美國政府面對的世界局勢已經與一年前大不相同。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中止參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烏克蘭警告稱俄羅斯計劃炸毀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將末日鐘推至離午夜只有90秒的時間,接近被稱為「末日」的最近時刻。

諾蘭的電影中描述了歐本海默和其他「曼哈頓計劃」科學家對他們的工作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危險感到深深擔憂。回顧三位一體試驗的遺產,令人不禁思考,當初他們是否真的預見這些結果的規模和影響範圍。

<cite>烏克蘭札波羅熱(Saporischschja)核電廠(取自Wikimedia C.C.3.0)</cite>
烏克蘭札波羅熱(Saporischschja)核電廠(取自Wikimedia C.C.3.0)

不過,當代科學家已能夠模擬核戰爭後的毀滅性災難。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科學教授羅伯克(Alan Robock)解釋了地球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他指著覆蓋北半球的黑雲,表示這些黑雲很可能會轉移到南半球並遮擋陽光。

「如果有足夠的黑雲,溫度會降至冰點以下。我們稱之為核冬天(Nuclear winter)。天氣會變得寒冷、黑暗和乾燥。」作物和牲畜將因來自工業火災的數億噸黑煙而枯萎死亡,全球的卡路里生產量可能減少多達90%。無論有多少人在核爆炸中喪生,還有50億人可能會死於隨後的飢荒。

羅伯克警告道:「現有的核武庫足以引發核冬天,而核冬天可能會殺死大部分人類。」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