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行旅:出走是為了回家 [知知雜雜的歐洲小旅行]

【文/余悅禎】

(2016~2017年間,我在英國作為一學年的交換學生,並於此同時遊歷了歐洲許多國家。透過寫作分享旅途中的見聞、感觸,希望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人生想像。)

根特(Ghent)是位於比利時西北方,一座有著水路縱橫、古色古香的城鎮。相較於首都布魯塞爾或其他城市如列日、布魯日,根特的名氣相對沒那麼響亮,造訪的觀光客也不多,是個適合清幽旅行的好去處。

這趟旅途中,我雖然借住過幾位交換學生的宿舍,然而在「沙發衝浪」(Couchsurfing)網站上向陌生人提出借住的請求,對我而言還是第一次──並且就在根特這座特別的城市。沙發主人是一對年輕的情侶(以下代稱男主人為「T」、女主人為「M」),在到訪前的網路聊天時,M便親切的告訴我她家中有養一隻貓,以及T會如何到車站接我。

當天,身為緊張大師暨重度「臉盲」的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抵達車站,一度擔心會認不出T、沒有聊天話題、沙發主人是否好相處......等,好在反倒是T先認出我了。他穿著格子襯衫,搭配一頭棕色捲髮和黑框眼鏡,斯文又親切。走回住處的路上,我們還只有害羞、簡短的攀談,當晚他們則熱情的邀請我共進晚餐,來自法國的M準備了據說是在法國家喻戶曉的美食──拉克萊特起司(raclette),吃法是先在三角形的小烤盤內放入起司,並放置於特製的爐具上將之融化,再將流動的起司倒在馬鈴薯上,搭配烤蔬菜或培根一同享用。

三人圍著暖暖散發熱氣的小烤架,看著如金黃瀑布般的起司流淌在盤中,讓身在比利時的我想起在台灣時與親朋好友一同圍爐、吃火鍋的時光。即使彼此擁有不同的種族、語言與文化,人與人之間對情感連結、陪伴與歸屬的需求,卻是相同的。

隔天一早起床時,小情侶早已出門上班了,留下桌上一副鑰匙給我。我獨自踏上探索城市的旅程,然而一出門便大霧瀰漫,視野所及的運河、屋舍、路樹都被染的霧茫茫,不失為另一種朦朧美。走訪市區的著名景點如根特鐘樓、聖巴夫主教座堂、伯爵城堡等,無不為歷史建築的良好保存感到讚嘆,回想在台灣時,自己對於古蹟建築與城市歷史並沒有太多研究與涉獵,反而到歐洲後,一邊遊歷各個城市才一邊開始認識它們的前世今生,雖有些許慚愧,然而也要十分慶幸有在歐洲走跳的機會,開啟我對在地歷史人文更多的關心。

在根特的第二晚,也是借住在小情侶家的最後一晚,我們在客廳泡了茶、吃著我在市區買的根特糖(Cuberdon,因狀似鼻子而又稱「鼻子糖」,外硬內軟、內餡多為水果糖漿),T用筆電播放起比利時樂團的流行音樂,我也不禁要國民外交一番、介紹起台灣的歌手及其MV。例如蔡依林的「我呸」、「大藝術家」,我向他解釋絢麗繁複的畫面中所蘊含的批判意味,而在聽到五月天的「派對動物」,T興奮的跟著英文歌詞唱起「Let's go party party all night, oh oh oh」,也好奇的詢問為何台灣的流行歌曲當中,要夾雜英文來演唱?

這不禁令我思考:歌詞中夾雜英文所帶來的「異國感」,是否也某程度滿足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潛在心態,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有越來越多的流行歌曲是夾雜原住民語、閩南語等我們土生土長的語言,傳唱到世界各地,而我們為之感到驕傲!

在根特的記憶一如這座城市,精巧而充滿回味。就像河流終歸大海,所有的向外尋覓,為的是將美好的故事帶回家,並且更深愛腳下的土地。感謝每一次出走的機會,讓我更看見台灣作為「家」的美好:我們的歷史人文、風土自然,豐饒與溫暖。

(更多旅遊雜記、人生感悟文章,可見我的部落格[知知雜雜的歐洲小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