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養蠶不只為絲 多元創新應用顛覆傳統想像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8日電)過去農民栽種桑樹養蠶主要是為蠶絲,歷經時代變遷與產業轉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已為蠶、桑開創許多不同創新研發,顛覆傳統想像。

苗栗農改場前身為「蠶蜂業改良場」,改制後新增農作改良及推廣輔導業務,但仍保有蠶、蜂及生物防治等業務,且在科技進步下,努力研發各種蠶桑產品與技術。

苗栗農改場長呂秀英表示,台灣家蠶一定要吃桑葉,從桑苗培育管理、繁殖供應、種植採收到養蠶、飼育,都逐步推動現代化管理技術。

呂秀英說,跳脫養蠶是為獲取蠶繭、紡紗製絲製品框架,走向生物技術產業,利用蠶絲輕柔、高度親和性及透氣性,作為美容保養品、傷口縫合線與人工敷料等生物醫學用素材。

苗栗農改場表示,蠶蛹以往多作為田間堆肥或飼養家禽,經濟效益不高,但研究發現,家蠶為體液免疫反應感受性高昆蟲,受環境或外來物刺激後可自體產生多種具抗菌作用小分子肽。

研究人員利用這項特性,建立友善飼養流程,刺激家蠶化蛹時自發性產生抗菌胜肽,開發抗菌機能性蠶蛹添加於家貓食品,改善寵物貓咪腸道健康,已成功技術移轉國內廠商生產蠶蛹貓咪罐頭。

此外,呂秀英說,桑葉、枝條到桑根全可利用,農改場開發桑葉茶產製技術,輔導技轉廠商生產高機能性茶飲品;桑椹部分,建立果乾、果粉初級加工標準化流程,增加後端加工品多樣化,透過創新科技應用,扭轉傳統一度面臨困境的蠶桑業,成為極具潛力及國際競爭力產業。(編輯:李明宗)1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