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蠘甚耐尋味

作者:朱振藩 (美食評論家)

照片來源:網路
照片來源:網路

人生貴在機緣,這道雞蛋炒梭子蟹,雖然簡簡單單,卻有種種變化,尤其可貴的是,牽動一絲一縷,交織五彩命運,而且點點滴滴,一直在我心頭。

梭子蟹為金門的特產之一,肉色潔白,質地細嫩,味極鮮美,營養豐富。台灣四季皆產,唯捕獲量不多,反倒是金門、厦門、泉州等閩南沿海,量大質佳,一進入盛產期,每每引人入勝,吃得不亦樂乎!

「桂花蠘」是福建的傳統名菜。在製作時,取用冬季肥美的鮮活梭子蟹,先行煮熟,剝出蠘肉 (須保持塊狀,不可剔碎)、蠘膏,摻上打散的雞蛋或鴨蛋,以及切好的芹菜段、荸薺丁、冬筍絲、豬肥膘肉絲等,稍微攪拌,再用旺火、熱油煎炒,至其呈嫩黃色,淋加飯酒去腥。

起鍋之後,但見黃、紅 (蠘膏) 、白三色相間,猶如八月之桂花吐蕊或朵朵花開,故稱「桂花蠘」,以質嫩爽口,味道鮮美著稱。

此菜裝盤之際,可淋些許香油,盤邊所配飾者,除了香菜以外,另跟上小碟子,分裝醋、辣椒醬佐食。

相傳清朝末年,此菜已甚流行。假使用於宴席,往往在將結束時,才會上桌供饌。以免客人先嚐其鮮美的滋味,其後面的菜餚,就食不知味了。

又,沿海的居民在製作時,單以蠘肉為主料,不用蠘膏增艷,黃白兩色交錯,是另一個味兒。

台灣的「桂花蠘」,並未如此講究,用整隻蠘燒製。先剝出其背甲,「去臍,除掉瓣狀鰓,剁腳,碎螯 (以防炸時爆油),每隻橫斬三、四塊,裹番薯粉,丟入油鍋,把殼炸個八、九分酥,蟹肉、蟹黃呈乾癟狀,撈起,換鍋,撒下洋蔥片,撥一勺蛋黃,翻幾鏟,起鍋,分四、五盤,熱騰騰端出」。

以上是早年淡水「海風餐廳」的招牌菜,曾吃過好幾回,乾硬且帶焦香,很適合配啤酒,邊嚼邊吃邊啜,倒也其樂無窮。其訣竅在於必用紅仁鴨蛋,它和蠘膏同炒,顏色足以亂真,有其視覺美感。

而我吃過最棒的「桂花蠘」(一稱「芙蓉蟹」),出自馮兆霖之手。他的手藝高超,贏得英倫食家扶霞女士的歡心,曾在紐約的〈美食家〉撰文推薦,認為是兩岸上海菜之冠冕,從此蜚聲國際。

有回談起「芙蓉蟹」,其時正值暮秋,正是盛產梭子蟹的時節,我提到淡水的「海風餐廳」,以及當年在西門町的「致美樓」,均吃過「桂花蠘」,他問是怎麼燒的?我告以如此這般。他聽罷,祇表示明天試個味吧!

翌晚如期前往,準備大快朵頤。端上桌的「桂花蠘」,不似閩南精緻,挑出蠘肉、蠘黃,而是用三隻巨蟹,一一整治完畢,再以雞蛋烹炒。

由於刀章極佳,加上鑊氣十足,型狀氣度森嚴,蛋香蟹香合一,肉則吸飽蛋液,蛋如綻放桂花,既中看又好吃,喉頭清雅韻足,食罷意猶未盡。

以上雖是十年前的陳年舊事,但只要吃到絕妙之味,一定經常反芻,永難忘懷。畢竟,酒菜均臻極致,本就人生難逢,思之即惹饞涎,真盼再來一回。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