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辯論交鋒/實現居住正義 鄭運鵬承諾延續鄭文燦社宅政策、張善政提出分散、小而美解方

桃園市近幾年房價瘋漲、社會住宅興建牛步,成為今(11月15日)桃園市長選舉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的交鋒議題,4人回應不時出現火花。民進黨鄭運鵬承諾將如期如質完成桃園1.5萬戶社宅興建;無黨籍鄭寶清批現今社宅政策是「舊思維」;民眾黨賴香伶斥責藍綠對高房價無解,並強調她沒有建商包袱;國民黨張善政提出分散式、縮小量體及優質興建政見,完成1.5萬戶社宅目標。

桃園市長選舉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第二階段專家提問,由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王佳煌提問關於社住政策、資金籌措及將來管理、使用等問題,並直問現在社宅住戶多是年輕人及社會弱勢團體,如何解決其在3年或6年後社宅租約到期後的居住問題?畢竟桃園現今房價水平,3年後買房仍不容易。

鄭運鵬:接棒後如質如期完成1.5萬戶目標

圖片
鄭運鵬說明,社宅在桃園並非「鄰避設施」,若他從現任市長鄭文燦手中接棒後將持續盤點用地,將配合如台積電等產業進駐,如質如期完成1.5萬戶目標。截自YT@公視新聞網

鄭運鵬表示,全國社宅目標12萬戶,桃園分配到1.5萬戶,市長鄭文燦8年來積極配合中央政策,已有7處社宅完工,今年底前可提供2900多戶。桃園不像台北部分地區排斥社宅進駐,桃市府在其中做了公托、長照中心、活動中心,甚至庇護商店,社宅在桃園並非「鄰避設施」,因此他接棒後將持續盤點用地,並配合如台積電等產業進駐,如質如期完成1.5萬戶目標。

鄭運鵬也指出,在社宅租金將以「收入」區分,並加入新條件,包括取消弱勢原住民5%入住限制,及讓單親或收入不穩等新住民入住,同時擴大實施租金補貼、提高包租代管,隨時配合中央或市府發展,機動調整社宅政策,也要避免國民黨時代失敗的社宅經驗,過去機場捷運A7站合宜宅只賣不租,衍伸出「孤島」、廢水、就學等問題。

張善政:社宅「租賃轉購買」以助青年

圖片
桃園市長選舉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中,張善政提社宅「租賃轉購買」政見,以助青年安心買房。截自YT@公視新聞網

張善政則表示,社宅興建確實是全台灣各縣市面臨的挑戰,至今沒有一個縣市超過5成,桃園分配到1.5萬戶,執行率不到3分之1,他當選後會全數完成。以分散式建置為大原則,取得用地門檻較低,再搭配都會區都更將釋出土地,解決覓地難處。再者,採中小型量體及優質住宅,造價將降低,更不會衝擊社區機能、交通及學區就學。

至於年輕人如何取得社宅?張善政指出,第一是純粹購買、第二純粹租賃、第三租賃轉購買。其中第三點允許部分租金轉為買屋,社宅的部分不能購買,但優質住宅可以由租轉賣。最後,包租代管議題,包租代管最常面臨稅務問題,將來會設計稅務配套措施,屋主若出租給勞工、青年等,會提供相關稅務優惠,讓空屋釋出量增加。

不過,張善政提出社宅買賣,鄭寶清並不認同,在結論階段特別點出,張善政居然提出社住要開放買賣,「你不知道法律規定?聽你講,我還以為我們在這裡選立委呢。法律規定社住不能買賣,你還說要買賣,那你當立委比較適合喔。」

鄭寶清:用舊方式絕對無法解決社宅問題

圖片
鄭寶清表示社宅用舊有的方式絕對無法解決,唯有創新才是桃園發展最重要的依據。截自YT@公視新聞網

鄭寶清也批評鄭運鵬的解方「太落後」,並強調社宅租金不是用「收入所得」來算,「社宅用舊有的方式絕對無法解決」,唯有創新才是桃園發展最重要的依據。鄭也呼籲「政府不該再賣地了」,唯有清廉、有效率的政府才能解決問題。

鄭寶清也暗批鄭文燦政府財政掩耳盜鈴,提到政府拿百姓稅金花掉,不夠再去借錢,借太多又怕被講而隱藏式放在基金裡,跟中央借錢也不算在內,這些都是掩耳盜鈴之事。其強調,政府應要創造大量財富來解決問題,住的問題不能推給年輕人,政府應該負起全責。鄭寶清談社宅也提到鐵路地下化,抨擊鄭運鵬反對鐵路地下化,卻到處說是他爭取,「非常好笑」。

賴香伶逼問:桃園還是年輕人宜居首選嗎?

圖片
賴香伶預計推動「囤房特別稅」,讓投資客空餘屋釋出作為包租代管。截自YT@公視新聞網

賴香伶則是將藍綠各打一巴掌,先是提到總統蔡英文的20萬社宅承諾已跳票,跳票主因是工期、原物料大漲及覓地不易,包租代管也因房東不願釋出難以推進。又提到,觀音區的草漯重劃區已喊出一坪24萬元、鄭運鵬競總後面一棟大樓一坪喊到40幾萬元、青埔青塘園喊到一坪61萬元,房價連三級跳,桃園還是年輕人宜居首選嗎?甚至在未來黃金十年要引進高科技產業,房價要讓它直直漲嗎?呼籲這一次選舉能夠針對高房價、居住正義提出好的政見。

賴香伶提出兩解方,推動「囤房特別稅」,讓投資客空餘屋釋出作為包租代管,桃園目前擁有3戶以上非自住型房屋有2600多戶,可能用來炒作或出租,她將利用囤房特別稅來實現居住正義,「這個政策目前沒有其他候選人跟進,我本人毫無建商包袱,可以大膽提出這樣的政策。」另一則是「輪候制」社宅,有一定的人登記,國家就有壓力去興建或推動包租代管。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