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聲暉協進會理事籲健保卡加註電子耳

桃園市中壢警分局警備隊警員郭子鳴,女兒在出生後被診斷為雙耳嚴重聽損,他為此致力爭取聽障族群權益,希望中央能在聽障者的健保卡上加註「電子耳」,以免就醫診療過程造成零件損壞。中醫大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認為,如此可讓醫護人員了解病患疾病史及醫療史,對醫療評估有正面幫助。

43歲的郭子鳴今年當選桃園市聲暉協進會理事,期盼為電子耳族群發聲。他說,現況下裝設人工心臟的病患,在健保卡上都有特別註記,避免因醫療行為受損。而聽障者裝設的電子耳動輒百萬元以上,對家庭經濟負擔非常重,且植入人體耳蝸內基本上就是用一輩子,萬一零件損壞很難恢復聽覺。

他說,裝設電子耳不能做核磁共振,手術時也不能使用單級電燒止血,需使用雙級電燒,才能避免電流進入電子耳造成零件毀損。他積極推動希望中央能在健保卡加註,讓醫師在醫療時清楚知道病人狀況,實際幫助聽損者就診需要。

郭子鳴也說,中央健保局去年同意將健保給付的電子耳兒童,納入線上醫療雲端資訊系統,但若是自費電子耳族群尚未納入,這部分仍有改進空間。

耳鼻喉科醫師邱國華解釋,電子耳裝設的對象屬深度重聽、幾乎聽不到的患者,會在內耳骨埋接受器,將聲音傳導到神經,屬技術性高、侵入性的手術。而助聽器是將聲音放大的器材,外戴在耳朵上。輔聽器則是手持性、可暫時將器材靠近耳朵將聲音擴大的器材,方便臨時需要溝通之用。邱國華表示,人工電子耳接收器在體外,目視可見,且通常醫院在展開檢查或手術之前,會有表單供患者勾選是否有配戴電子器材。

中醫大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則認為,健保卡若加註電子耳在醫院內使用非常合理,讓醫護人員可了解病患的疾病史及醫療史,在醫療評估上是好事。不過另一個層面來看,若在特殊時期例如疫情期間,在非醫療場域也需要用到健保卡時,就要考慮個資等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