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pasikau圖文書傳承小米文化 為族群永續貢獻心力

台東延平鄉桃源部落,用自己的語言叫喚回6種小米名字,要讓失落的文化鏈結重新長回土地。(廖靜蕙攝)
台東延平鄉桃源部落,用自己的語言叫喚回6種小米名字,要讓失落的文化鏈結重新長回土地。(廖靜蕙攝)

▲台東延平鄉桃源部落,用自己的語言叫喚回6種小米名字,要讓失落的文化鏈結重新長回土地。(廖靜蕙攝)

台東桃源pasikau部落祭祀廣場,傳出報戰功渾厚響亮的聲音,向祖靈、族人宣告,失落30年小米種植傳統再度引回,不管是保種、復種小米都不成問題,也讓傳統文化有了實踐場域;這些事蹟更透過新書《台東桃源部落:pasikau種是為了你》出版,將過去布農祖先流傳的生態智慧傳遞下來,為族群永續貢獻心力。

恢復布農族小米名字捲動部落種回遺失的價值

三年前,林務局台東林區管處委託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台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計畫」,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在30年來不曾種植小米的桃源部落,引回小米種原、種出飽滿的小米穗。

桃源「pasikau」部落是一群日治時代從內本鹿遷移到此處的郡社群布農人,原居住於此地的卑南族人,則迫遷散居於鹿野、龍田、初鹿等地,只留下「pasikau」的卑南族語,告訴後來的人,此處原是一片竹林。也許是不斷遷徙的因素,使得桃源部落逐漸失落與小米的關係。

對布農族而言,小米是無比神聖的作物,也是傳統主食,部落生活歲時是隨著種植小米的節奏更迭,小米多寡代表家人勤奮以及富有程度。意識到小米文化斷鏈造成的危機,使得在桃源國中小擔任族語老師的胡欽福(TamaBukun)與張麗珠(Cina Lahu)夫妻,擔負起找回小米品種「保種」並重新「種」回來的任務。

1日的新書發表會上,集合部落老中青少。三年前向海端鄉布農族部落老人索取的傳統小米品種,目前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小米有6種,現場由孩子以扁擔挑著,環繞全場。並由hu-das(當地布農語耆老的尊稱)教導現場與會者小米的叫法。

「maduh」是當地布農人指稱小米的拼音,尾部分岔的小米,就以「mababanga」形容;像月桃花瓣般層疊的,就在maduh加上「kalibuah」;「maduh tamunus」小米穗又短又粗;「maduh hanivalkuis」形容小米穗細細瘦瘦又漂亮;佈滿絨毛的小米是「maduh duhlasaz」,顏色偏紅的小米就叫「maduh madanhas」。

現場的hudas,一次又一次的念著小米的族語,與會的大人小孩也跟著一次一次的熟記。部落有人以文字紀錄這些回不去的記憶,讓hudas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