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法令 將「賜死」賽德克霧社街

經過多個月的映演,台灣影史上耗資最鉅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已近尾聲,迄今八億多元,還無法回本的票房,讓導演魏德聖在帶著團隊慶功出遊時仍有牽掛。

另一方面,《賽德克‧巴萊》的最珍貴文化遺產——拍攝公學校大屠殺的林口「霧社街」場景,卻是越燒越夯。

霧社街裡大大小小36棟建築各有可觀,包括在電影上下集裡各出現「兩秒」的郵便局(郵局),牆上的仿古鐘裡依稀貼著「郵便所霧社分所」褪色標籤;櫃檯窗口掛著「書留小包,價格表記」的漢文、日文、賽德克文木牌!「怎樣,這裡一點也不輸(韓國的)『大長今村』吧!」一位參觀者對身邊的女孩說。

可惜,台灣不是韓國,儘管「霧社街」有著多重意義,儘管「影視行銷台灣」、「打造文創產業」口號響亮,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再過一個半月,這裡就要剷山拆屋,夷為平地了。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

首先,依據營建署「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農林用地不能做營業用途。這次主辦單位新北市文化局是想破腦袋,才比照台北市「2010國際花博」,以配合「國家重大建設計畫」為由,將霧社街以「臨時性設施」名目開放營業。

因為是「臨時性設施」,必須半年申請建照一次,是准、是駁,變數很多。

為了避免這些麻煩,也不想遭受到「公務機關違法、圖利」等指控,新北市政府希望「見好就收」,因此園區預定在明年春節假期過後、2月12日收攤關門。

事實上,當初魏德聖決心重金打造霧社街時,不是沒想過永續經營的可能,也曾積極尋找願意合作的企業。

「當時統一和星巴克都有意加入,」《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說,但,「聽到只能半年一簽,誰敢投資?」

在2010年9月影片殺青後,魏德聖又開始奔走,想把霧社街保留下來經營,「對這個地方,我們付出的感情太深了,要let it go把它毀掉,實在忍不下心,」黃志明說。

不過在熬了半年多,苦等不到官方具體答覆的魏德聖,最終放棄了自己經營的念頭,轉而把價值八千萬元的地上建築,無償「捐」給了新北市政府。

接下這個「燙手山芋」的新北市文化局,以「扶植電影產業」為名,除了租金照付外,還花費300多萬元做水土保持,整修房舍,再以公開招標方式,委託民間企業「瑋氏傳播」經營管理。

自己也當過電視導演的瑋氏公司總經理宋苡瑋表示,瑋氏得標後又花了2000多萬元做綠美化及加固工程,以目前叫好叫座的營運狀況來看,到明年一月底,可以把本金收回來,之後十幾天的收入,則剛夠折抵利息錢。

連地主之一的林小姐都說,多數地主都認同這是一件好事,甚至地租「打折」也不是沒有商量空間,如果能夠減輕園區的經營壓力,讓「一個大導演的世紀之作」持續發酵,他們應該樂觀其成。

韓國出現大長今村,而台灣這座令賽德克耆老感動落淚的霧社街,真的不能留嗎?這件事將驗證政府是否能用更具開創性的視野和方法去發展文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