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經營碳匯共識高 我國獨有竹林碳匯方法學待聚焦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19日表示,專家對於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共識高。(資料照/劉品希 攝)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19日表示,專家對於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共識高。(資料照/劉品希 攝)


在我國淨零排放路徑的自然碳匯關鍵戰略中,森林扮演重要角色。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專案小組今天(19日)審查森林經營與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其中,對於森林經營碳匯共識高,但委員要求砍伐的樹木利用率應有差異設計;至於我國獨有的竹林碳匯方法學,爭點仍多,尚待進一步討論。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專案小組19日二度審查農業部所提「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過去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只限新增林地,新的方法學則將既有林地經營管理也作為碳匯來源,最主要方式是透過疏伐,也就是伐除森林中較不好的樹木,砍下的樹木可製成家具,而這些木材具有固碳效果,原先的森林也因為經營管理而具更加的吸碳效果。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19日下午受訪指出,審查委員對於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共識高,但認為遭砍下的樹木採用同一係數計算減碳量過於簡化,由於砍下的樹木利用率皆不同,因此要求提出更精細的採計方式。她說:『(原音)但是就是對於他砍下來的這個樹木的計算的這個減碳量,大家對於他現在用的這個係數,覺得需要請他們(農業部)再補充,那因為他就只有用一個係數,但是原來可能種植的樹木,針葉林跟闊葉林、然後胸徑大小會不一樣,所以這個要請他們農業部再把它算得更細一點。』

另一方面,專案小組19日也二度審查「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蔡玲儀表示,由於國外並無竹林經營碳匯方法學,為我國獨創,因此專家認為必須審慎建立本土方法學,會中爭點較多,包括與一般森林相比,竹林生長非常快速,可能3、5年就可疏伐,但草案計入期為20年,委員認為有縮減年限的必要性;此外,竹子同樣有固碳效果,但竹子製成的產品相當多元,若用於建築,固碳時間較長,但若製成竹籤、農業用支架等,3、5年便耗用,失去固碳效果,因此應就固碳時間加以區分減量效果。

蔡玲儀說,專案小組請農業部再補充相關資料,將召開第三次會議審查,之後便會將森林經營與竹林經營碳匯減量方法送環境部「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審查定案。

至於由農業部與海委會共同提出的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藍碳減量方法學,專案小組已開過一次審查會,專家在會中提出許多疑慮,仍待農業部與海委會提出補充報告後再審。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徵收碳費恐衝擊產業? 彭啟明:影響很低、遠不如漲電價
經濟部:綠電絕對夠 價格交由市場機制
國內碳權交易辦法8/15上路 三大買賣方式設漂綠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