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不想花錢變受罪 別落入台灣人常見「四大迷思」!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療程耗時、要價不斐,如同在口腔內「裝了一台車」的植牙治療,在國內常引發花錢變受罪的糾紛,怎麼避免發生這種狀況?藥害救濟基金會就整理出國人針對植牙溝通常見的四大迷思,只要事前了解夠清楚,植牙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避免醫病關係緊張。
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陳吉龍表示,國人常見的第一個植牙迷思就是「植牙不會壞?」事實上,植牙壽命取決於使用習慣與健康狀態,因為,植牙只是取代拔掉的自然牙,不代表功能比較強大,如果忽略清潔,或刻意去咬很硬的食物,勢必會降低植牙的使用壽命。
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影響植牙的效果,牙醫師臨床觀察,罹患牙周病、骨質疏鬆、糖尿病或頭頸部癌症,或是鄰近牙齒有蛀牙、發炎等問題未處理,雖然不是直接損及植牙,但容易破壞植體的支撐環境,就像樹木的地基被淘空導致傾倒。
陳吉龍說,牙醫師完成植牙後,追蹤1年內都正常使用,就是醫療端定義的手術成功。然而要達到民眾希望的一勞永逸,要訣就是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保持身體健康,臨床上有人植牙可使用20年以上。
迷思二是「修補為什麼要付費?」修補植牙是否要付費?也是國人常發生的爭議,部分病人認為既然植牙有保固,後續也應該要免費修補,不過,醫師表示,一般植牙的保固僅限人工牙根,上面的牙冠一使用就會開始磨損,這類耗材並不在保固範圍,這一點最好能在治療計畫上載明。
迷思三「不滿意就換醫師?」國內就醫可近性高,更換不同醫師看診是家常便飯,但在植牙過程中,陳吉龍強調,換醫師對病人來說恐非首選的解決方式,畢竟每位牙醫師使用的植牙系統均不同,品項高達上百種,牙醫師光靠目測看不出來,因此換牙醫師很可能需要從頭來過,所以植牙前一定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計畫,並清楚自己的植牙系統品牌,並妥善保存紀錄,有助於後續的維修。
陳吉龍指出,最後的迷思就是「不舒服才看牙醫?」建議民眾不要不舒服時才看牙醫,應定期檢查牙齒,避免小病灶拖延成大問題,有助於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植牙後的牙齒保養方式,其實就跟自然牙一樣,維持衛生習慣、正確使用、定期回診,這是延長植牙使用的不二法門。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55歲男手麻腳麻、睡不好只當小毛病… 驗血「一數字爆表」已糖尿病
台灣1/4愛滋感染者曾遭「拒診」 最新調查驚曝8成醫事人員不清楚U=U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