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夏避暑提案:躲進全世界最美的古老植物園綠蔭間乘涼!

裘園(Photo by Chris Young - PA Images/PA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Chris Young - PA Images/PA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還能吸收熱量,並且達到淨化空氣與減熱的雙重功效,也因此綠意盎人的植物園,不但能讓人「森呼吸」,還能感受「自然涼」,是夏天戶外選擇的好去處。世界各地都有植物園,這些美麗的綠色角落,通常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用來進行植物保護、研究或展示的地點,最初歷史可回溯到中世紀歐洲的藥草園。如今隨著時代改變,不少植物園轉型、同時對民眾開放,下面這幾座不但歷史悠久,各個超過百年,同時也是全世界最美的植物園之一!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位於雪梨港內的農場灣(Farm Cove),雪梨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就出現在知名歌劇院的東南方。這座占地約30公頃的大型植物園,成立於1816年,四周環繞著廣達51公頃的開放式綠地,它是澳洲最古老的科學機構,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歷史植物機構之一。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農場灣是歐洲殖民者在澳洲開闢的第一個農場,由當時的總督建立於1788年,儘管農場最後沒有成功,然而打從那時起,這裡的土地就一直被人耕種,最後甚至還找到讓原本貧脊土地變得較為肥沃的方法!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植物園以環繞且朝農場灣「舞台」向下傾斜的方式,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大型圓形劇場,主要分為下花園(Lower Gardens)、中花園(Middle Gardens)、皇宮花園(Palace Gardens)和本尼朗(Bennelong)四個主要區域,區域間穿插著許多小花園和綠樹成蔭的草坪。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這些區域其實都反映出雪梨皇家植物園一路以來重要的發展階段,以及打從殖民時期創立至今的景觀設計潮流,例如中花園就是最初第一座農場的遺址,19世紀英國植物學家查爾斯・摩爾(Charles Moore)在這裡種植了大量棕櫚樹,它同時也以展示杜鵑花的春日步道聞名。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雪梨皇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來自加納利群島、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的植物,是下花園的亮點,皇宮花園則有雨林步道、玫瑰花園、噴泉與涼亭⋯⋯值得一提的還有沿著農場灣延伸的砂岩海堤,以手工鑿成的它歷史悠久,從麥覺理夫人角(Mrs Macquarie's Point)一路蜿蜒到歌劇院,將植物園與海港區隔開來,形成獨特的景觀。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成立於1859年的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前身回溯到英國殖民時期重要政治家、同時也是新加坡創建者史丹佛・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1822年建立的植物實驗花園(Botanical and Experimental Garden),當時位於政府山(Government Hill),目的在於評估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種植作物。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這座花園1929年時關閉,直到30年後,才在現在的土地上出現了新加坡植物園。身兼首任園長和景觀設計師的勞倫斯・尼文(Laurence Niven)讓原本雜亂無章的土地,搖身一變成了座公園,即使到了今日,依舊可以看見他當初規劃的格局。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多年來,這座植物園有兩項重大成就,一是成功種植橡膠樹,當初試驗方法在馬來西亞推廣,並將它推上全世界天然橡膠第一大生產國。另一項成就是蘭花雜交技術,從此新加坡不僅是蘭花、更是世界頂級花卉交易中心!這座植物園內最大的亮點,正是擁有超過1,000個原生種和2,000個雜交種的國家蘭花園,當中有些蘭花以名人命名,例如明仁天皇萬焰蘭和伊莉莎白二世石斛等。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除了蘭花,在這座占地74公頃的植物園中,還有年代比它更久遠的小型熱帶雨林(約6公頃),全世界除里約熱內盧外,另一座擁有熱帶雨林的城市就是新加坡,其他像是展示地球上各時期植物進化過程的進化園、1公頃土地上生長著大量薑科植物的薑園,以及據說是亞洲首座兒童花園的雅格·巴拉斯兒童花園(Jacob Ballas Children's Garden),都是它的主要景觀。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新加坡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不只是植物,這裡還能發現許多動物,像是最大可生長到2公尺長的巨蜥(monitor lizard)、早在1,50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的錦龜,以及穿梭於湖中或岸邊的水獺等,新加坡植物園因為展示了英國熱帶植物園的演變,在2015年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Padova)位於威尼斯以西大約40公里處,風景如畫的它是莎士比亞筆下《馴悍記》的背景地。曾經屬於威尼斯共和國的一部分,威尼斯統治時期由參議院在1545年創立了簡單植物園(Orto dei semplici),也就是帕多瓦植物園(Orto botanico di Padova)的前身。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所謂的簡單植物,是指直接使用而非混合的草藥。植物園的最初創立的目的,在於研究運用於自然療法的植物生長,並且幫助學生區分真假藥用植物。園區內種植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特別是和威尼斯有著貿易往來的國家,漸漸的它在外來植物研究領域中獨佔鰲頭,開始出現標本館、實驗室和圖書館⋯⋯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附屬於義大利歷史第二悠久的帕多瓦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這座植物園占地22,000平方公尺,建築出自威尼斯貴族丹尼爾・巴爾巴羅(Daniele Barbaro)設計。仿效中世紀的封閉式花園,讓它呈現外圓內方的完美格局,並且以兩條路徑區分為四個部分,它也是全世界依舊存在原址最古老的植物園!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這座古色古香的植物園,擁有四座裝飾著植物造型鍛鐵的紅色石頭大門,圍牆外圍欄杆還能看見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等重要人物的半身像,園中散布著多座噴泉和溫室,其中一座溫室甚至保留了古老的拱門和小型鑄鐵柱。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藥用植物、地中海沿海植被、高山花園、淡水棲息地、多肉植物區、蘭花溫室⋯⋯在這裡可以看到數千種生長於不同氣候與環境下的植物。儘管對外開放,帕多瓦植物園依舊是一處科學研究中心,1997年時聯合國以它是世界上所有植物園始祖,以及它對現代科學的貢獻為由,將它登錄為世界遺產~~

裘園(Photo by Insights/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Insights/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今日占地121公頃、全世界最大植物園之一的裘園(Kew Gardens),很難想像最初只是威爾斯親王腓特烈(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遺孀一座莊園中、建立於1759年的3.5公頃植物園。後來在王室多次捐贈下,1840年時達到現在的規模。

裘園(Photo by Pawel Libera/LightRock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Pawel Libera/LightRock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出現在倫敦西南方的泰晤士河畔里奇蒙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 of Richmond upon Thames),裘園不只面積大,就連收藏的植物種類之多,也是當今植物園中數一數二。大約聚集超過5萬種活植物,這數量是全世界已知植物的七分之一,更別說標本室中還保存了超過700萬種植物標本,說它是植物界的百科全書也不為過!

裘園(Photo by Ian Waldi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Ian Waldi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不只是植物園,裘園還有專門的野生保護區。園區內總共有26座主題花園,包括玫瑰園、杜鵑園、竹園、水生花園、樹木園等,以及重現中國和日本景觀的特色園區,因此還能看到仿效中國南京大報恩琉璃塔的寶塔,以及縮小複製京都西本願寺唐門的敕使門,然而當中最有名的,是多達數十座的大型溫室。

裘園(Photo by Sylvain GRANDADAM /Gamma-Rapho ,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Sylvain GRANDADAM /Gamma-Rapho ,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些溫室造型各異且各具特色,其中全長183公尺、落成於1897年的溫帶植物室(Temperate House),就算如今已不是全世界最大、但還是裘園最大的植物溫室。面積4,880平方公尺,是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代玻璃鋼造結構建築,內部按照地理位置展示將近1,700種亞熱帶和熱帶植物。

裘園(Photo by Tim Graham,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Tim Graham,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面積只有溫帶植物室一半的棕櫚室(Palm House),外觀就像一艘倒扣的船舶,令人印象深刻。建築立面長109公尺、高20公尺,興建於英國正意氣風發的1850年代,裡頭將近1,000種植物,除熱帶棕櫚樹外,還有多種熱帶雨林植物、攀緣植物和附生植物,這裡的熱帶棕櫚植物中有四分之一已經無法在野生環境中找到,因此更加珍貴!

裘園(Photo by Annie REFFET/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裘園(Photo by Annie REFFET/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另外位於棕櫚室附近的睡蓮溫室(Water Lily House),也很值得一探。興建於1852年的它,專門為了展示大王蓮而設計,大王蓮的葉片就像一張張大盤子般飄浮於水面。這座溫室主要用來栽植熱帶水生植物,冬天不對外開放。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相較於前面介紹的幾座植物園,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Kirstenbosch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給人一種更原始的感覺。位於開普敦桌山(Table Mountain)東麓山腳下,這座植物園面積廣達528公頃,深受當地居民和遊客喜愛,園內沿著山坡延伸了好幾條步道,包括一條可以輕鬆通往桌山山頂的熱門路線。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從今日枝葉扶疏且景色優美的模樣,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這裡不但雜草叢生,還有成群野豬出沒,牠們在水池中打滾、以橡子為食物,是任教於南非學院(South African College,在開普敦大學前身)的劍橋大學植物學家亨利・哈羅德・皮爾遜(Henry Harold Pearson)讓它改頭換面。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1913年時,皮爾遜在經費有限且沒有薪水的情況下,接下了創立植物園的艱鉅任務。他住在這裡,甚至還得靠出售木材和橡子來貼補資金,一直到1916年肺炎過世為止。而他最後也長眠於此,他當初種下的蘇鐵,至今依然可以看見⋯⋯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據說這座植物園的名字,前半部來自於這片土地管理者的姓氏Kirsten(克爾斯坦),後半部是荷蘭語中意思為「森林」或「灌木」的bosch(博斯)。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非常重視本土植物,當初成立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南非境內的本土植物群,尤其在入侵物種影響生態意識尚未出現的當時,可說是開了先例!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Collection Mix: Sub)
克爾斯坦博斯國家植物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Collection Mix: Sub)

植物園裡的大型溫室——植物群棲溫室(The Botanical Society Conservatory),展示來自許多不同地區的植物,包括非洲等熱帶國家的稀樹草原、西開普省天然灌木叢生的荒野等。戶外重點聚焦於當地的原生植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成片壯觀的海神花(Proteas)~~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