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基觀點》監控人民?技術不難、人心難測 講清楚、法周延才是正道

中國吉利集團下轄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日前傳出車門上鎖無法開啟,引發遠端監控疑慮。   圖:翻攝極氪汽車官網
中國吉利集團下轄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日前傳出車門上鎖無法開啟,引發遠端監控疑慮。 圖:翻攝極氪汽車官網

[Newtalk新聞] 中國吉利集團下轄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氪(ZEEKR)遭遇車主投訴,5月24日停車後,車輛的車門沒法解鎖,自動和手動都打不開車門,車主和乘客被強制鎖在車裡。《新唐人》「新聞五人行」節目討論到這個話題,其中一名主持人調侃:「我才不買呢。買了它,我不但要考慮行路安全,還要再多買一個錘子在手邊,被鎖了才能砸開玻璃窗」;下一句更有意思,他說:「假如我是個中國的維權人士,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大陸警察單方面認為我有罪,還能遠程鎖我,這不就是買了個移動監獄嗎?」間接指控中國能藉由電動車監控使用者。

事實上,擔心中國電動車成為監控、盜取數據工具的,並不是從這個個案才開始。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質疑為什麼要允許中國的「互聯車輛」(Connected Vehicle)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在美國運營?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將「互聯車輛」譬喻成「裝了輪子的智慧型手機」,指車子會沿路不斷蒐集駕駛員與乘客,以及美國道路與關鍵基礎設施的大量敏感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發送回中國,並指「許多此類車輛更能夠被遠端控制」。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舉例,某天某人開車上班時手機與車上電腦連結,收到妻子的文字訊息提醒特定時間要到學校接小孩,接著銀行電郵通知一項個人債務逾期未償還,又接到醫生來電討論健康狀況,而導航系統記錄了沿途開車狀況,還有去過的地方。雷蒙多指出,這些其實都是非常私密的資訊,但都可能傳送到中國,可能會對國家安全和美國公民的隱私構成嚴重風險。

 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 圖:翻攝自新浪
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 圖:翻攝自新浪

不只電動車被視為可能竊取國安機密的平台,包括空拍機、路口監視器,甚至掃地機器人、健康手錶等,凡是可以連上雲端平台的都被視為可能竊取個資的器具。2023年1月,就有英國部長座車被發現含有中國製造的「定位設備」,是裝在汽車防竊設備裡能傳輸即時位址數據的SIM卡。除了這些硬體設備外,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更是被懷疑是蒐集資訊情報的「後門」。其中直接被點名的就是在美國擁有1.7億用戶的短影音平台TikTok,美國眾議院4月19日以311票對112票批准法案,要求TikTok要與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分拆開來,否則TikTok將被禁止在美國上架;擔憂不當、危害兒少內容影響是檯面上的一個說詞,實際上關鍵問題在於擔心TikTok與字節跳動可能會讓用戶使用地點信息等敏感個資流入中國政府手中。

另一個案例是中國「拼多多」控股的子公司--跨境電商購物平台「Temu」。美國資料顯示:主打低價消費的Temu是2023年全美最多人下載的APP;《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報導,美國消費者,尤其是收入較低的年輕族群,每天使用Temu的時間是使用Amazon的兩倍,每月有超過7.5億美國人透過Temu購買來自中國的服裝、生活用品、玩具雜貨、3C用品等,例如1美元可以買四雙的襪子、6美元買到藍芽耳機等。仔細算算,貨物成本加上物流費用,Temu根本在做賠錢生意!但為什麼呢?《CNN》和《彭博》(Bloomberg)曾踢爆,APP程式中含有惡意代碼,得以繞過手機安全系統違法蒐集用戶數據,包括地址、電話號碼和信用卡號等,甚至在背景程式中查看用戶簡訊、手機中的照片、購物和瀏覽歷史、社群網絡上的個人資料等。報導稱許多在美國曾買過Temu的用戶紛紛在網路上分享,消費過後接到詐騙電話的次數暴增,而且對方可以明確說出住家地址,讓用戶備感人身安全的威脅。

 主打低價消費的中國「拼多多」控股旗下跨境電商購物平台「Temu」,傳出APP程式中含有惡意代碼,可以違法蒐集用戶數據。 圖:翻攝「Temu」網頁
主打低價消費的中國「拼多多」控股旗下跨境電商購物平台「Temu」,傳出APP程式中含有惡意代碼,可以違法蒐集用戶數據。 圖:翻攝「Temu」網頁

我們一直把焦點鎖定在中國可能竊取資料的假設上,是因為他屬於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國家。但是英國倫敦的一家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利用社交媒體臉書約5000萬人的用戶數據,影響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美國2016年大選,顯示全世界的社交媒體都有數據安全的疑問,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劍橋分析事件的「吹哨者」(Whistleblower)、前數據分析負責人表示,該公司2014年與劍橋大學心理系教授科根(Alesksandr Kogan)合作,開發一款叫「這是你的數位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ife)」的性格測試App,來收集用戶個人資訊,透過網路小測驗,讓用戶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拱手交出居住位置、朋友名單、對哪些訊息按東西讚等資料,劍橋分析最後收集到5000萬筆個資,並將這些數據建成心理模型,分析這些人的性格、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政治立場、以及是否相信星座等資訊。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競選團隊聘用劍橋分析來作數據競選分析,「預測」(操弄?)美國選民的心理,最後希拉蕊在民調票數最高下,意外敗北輸給川普,成為當年重大議題,也讓社群力量更被重視,因為川普在Twitter或Facebook的粉絲、文章分享或按讚數,都遠高於希拉蕊;在Facebook,川普擁有近1300萬的粉絲,希拉蕊則不到900萬。

由此可見,在數位資訊時代,使用各種便利生活的通訊設備(手機、電腦)、智慧家電、社群媒體都可能是自己把自己的秘密遞交出去的管道,讓自己活在「楚門的世界」。當你一邊享受生活的便利,一邊咒罵詐騙橫行時,必須了解:真正的問題是誰、怎麼運用這些資料?是不是對國家、人民形成安全危害。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日前在政論節目自爆,可以透過手機訊號定位分析,調查參加524「青鳥行動」的民眾年齡層,並將其與民眾黨的519集會、2024民進黨總統大選參與者的年齡做對比,引爆「監控人民」爭議。第一時間王義川及其好友們以「手機信令資料分析方法」辯解,並舉例新北耶誕城等活動也曾使用,是目前商業市場進行活動調查的基本方法;但是後續電信三雄否認與王義川有任何業務洽談及接觸,並強調客戶資料蒐集、處理及利用,均受NCC監督管理,並嚴格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電信管理法》規範,保護客戶隱私及個人資料;在大數據分析前即已去識別化,無法直接或間接辨識任何特定人,相關運用均不涉及任何個資。在官方說法下,還是有些疑慮待解,包括王義川是以何種身份取得相關資料?電信三雄均否認與王義川有業務往來並不意外,極可能是透過公關公司或其他研究智庫,問題是電信三雄是否曾經出售或交出524、519及民進黨總統大選參與者相關的統計數據資料;其次,電信商一再強調「去識別化」,強調關鍵在有沒有辦法反推辨識任何特定自然人個人,問題是「去識別化」的前提是「識別」,非正常管道下是不是有人洩露出去,或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最後,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舉辦活動時都有公關公司配合,這是事實沒有問題,但業務主管單位是NCC和數發部,這兩個單位有責任深度訪查、釐清事實,而不是「烏龍踅桌」轉移焦點。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調動行動基地台協助「青鳥」?中華電:提升通訊品質 絕無蒐集數據
中華電信董座承認:綠委有要求 調度基地台到「青鳥」活動現場

民團號召「青鳥行動」前往立院抗議藍白黑箱擴權法案。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民團號召「青鳥行動」前往立院抗議藍白黑箱擴權法案。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