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遠》巴宰族御賜蟒袍與消失的傳家寶

楊德遠》巴宰族御賜蟒袍與消失的傳家寶
楊德遠》巴宰族御賜蟒袍與消失的傳家寶

【愛傳媒楊德遠專欄】巴宰族平亂的功績顯赫,得以到北京面聖,由通事張達京陪同。

因為第三代總土官潘敦仔渡海怕水,所以路過湄洲島時,特向媽祖祈求平安,許願:若能平安回台則建廟報答還願。

他們到了金鑾殿上,由通事張達京報告在台灣的戰功,皇帝龍顏大悅,賜給敦仔一件長的蟒袍,又賜給張達京短的馬褂,還有朝珠、晶瓶、玉碗。

因敦仔要打戰,長袍不方便,就和張達京交換,敦仔過世時穿著埋葬了;換給張達京的蟒袍,在台中開府100年時有展出,目前還在。(編按:張達京後人相信是皇上御賜給他的龍袍,展出時自由時報有報導,見照片。)

敦仔平安回來之後就在神岡大社獨資蓋了一座媽祖廟還願,就以他的兒子潘仕萬、潘仕興為名,叫做「萬興宮」。

鯉魚潭巴宰族之傳家寶不見的美麗與哀愁

自清朝康熙王朝起,巴宰族屢建戰功,政府朝廷封官、賜土、賞寶物,被視為當時有田萬頃的大富人家,當然一定收藏珍貴寶物、御賜珍品。

日本在1895統治台灣,經過一段時時間的治理後,想向全世界宣揚治理台灣的成果,於是計畫在1935年辦理「始政40年展」,如同現在的博覽會,就向巴宰族商借了很多重要文物珍品展出。然而當時因逢1935年台灣中部大地震、日本侵華戰爭、1945中國接收台灣、1949國府遷台等等巨變,因此這寶物因不同國的政府的交接,以致下落不明,追討無門,竟不見了。

後來因為李登輝總統的治國理念是「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望眼天下」,這些有關台灣歷史的文物,逐漸在台灣的政府公家單位展出,例如台灣大學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中圖書館、台中縣政府等單位公布展出。

這些巴宰族的家傳寶物有在其中展出。原來混亂的時代,還有一批人物珍視台灣的歷史,把他保護好整理收藏,使得巴宰族的珍藏變成台灣的國寶,原來這就是人世間的美麗與哀愁。

尤其是在西元2000年時,日本天理大學,也把所收藏的巴宰族最珍貴的文件,尤其是潘敦仔的夫人畫像之複製品,送給台大圖書館收藏,使巴宰族史料更為完善。

作者為教育博士,國小校長退休

延伸閱讀:楊德遠》一聽入魂——苗栗鐵道自行車路線的文史解說1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