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不再與蛇鼠雜處:面對「不可知未來」什麼才是台灣總統正確的態度?

21世紀的變化,就是速度快到,誰都測不準。許多領袖人物都面臨不知如何決策?也不知自己能撐多久?或許他們都還在設想一種「永續經營」的「相對舒適圈」壟斷架構。可是種種「灰色地帶」因素影響了整體動盪,以致系統失靈。最近一年來,此類話題,在國際媒體上,不斷以各種角度切入,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主題,破壞性(disruptive)是本質,不可知論(Agnosticism)是過程。結論是「沒有結論」(no conclusion)。

舉個現實的案例。去年7月CNN 的主持人Fareed Zakaria 專訪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主題是,「中國真的承受得了攻打台灣的後果嗎?」(Can China afford to attack Taiwan?)

Fareed Zakaria 專訪後自己下了一個結語:「你(台積電)要告訴全世界,不需要害怕中國所說的那些話,因為中國永遠不可能佔有台灣。台灣經濟是建立於全球合作,建立於信任與公開透明之上。如果他們侵入台灣,會發現實際上他們甚麼也拿不到。」(you're saying to the world, don't be scared by what China is saying because the Chinese will never be able to take. The Taiwanese economy is built on this global collaboration, -- on trust, on openness, on -- they'll find they've taken over nothing, if they come in. )這個結語,假設了中共是個「講道理」的理性政權。是嗎?恐怕連Fareed Zakaria也不會相信自己說出來的推測。

劉德音在訪談時,也說了一段很奇特的話:-「我希望我們不會因為很接近中國而被歧視(discriminated)。不論我們跟中國的關係是甚麼,台灣就是台灣。你得把台灣視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個充滿活力與衝勁的社會。我們希望能為世界帶來創新,持續不斷地推進未來,並且世界不會因為我們跟中國有些紛爭而害怕我們。這實在是不值得。」(I hope that we don't get discriminated because we are close to China. No matter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aiwan is Taiwan. You have to look at Taiwan as, by itself, a vibrant society. We want to unleash the innovation for the world, into the future, continuously, and not to be scared because we have some dispute with our neighbors. And that is not worth it.)。

問題是,一年來,全球與中共交往的結果是,愈來愈覺得風險不小,是故有「去風險化」的治理出現。因此,劉德音的話沒有說服力。也就是說沒有「護國神山」這回事。(今年初美國前國安會副主任博明Matthew Pottinger曾經有此警告)。

他為什麼需要「說服」大家呢?原因是,劉德音在訪談中說溜嘴一句話,「如果他們(中國)需要我們,並不是一件壞事」(if they need us, it's not a bad thing.)

Fareed Zakaria很敏感,馬上追問,「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台積電跟中國做生意)不是壞事?」(Expand on that. Why is it not a bad thing?)。

劉德音的解釋是:「這是因為台積電運作的停止將會對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畢竟他們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就這樣突然的消失了,所以他們在考慮要"武力犯台"之前,我想他們必定還會再想一想的。」(Oh, because our interruption will create great economic turmoil in either side in China because suddenly their most advanced components supply disappeared. And -- and it is an interruption, I must say. So people will think twice on this.)。原來,這麼大公司的董事長竟然天真至此,看來他真的相信「護國神山」的神話。他應該調出訪談紀錄,重新看看。中共會因為台積電與他們做生意,而在武力犯台的的邪惡企圖上”think twice”(再想一想)嗎?

「彭博」專欄作家白蘭斯(Hal Brands)8月1日以「對俄羅斯制裁擋不住普丁,卻可能阻止習近平」為題撰文表示,「沒有人真的覺得讓中國無法取得先進半導體就可以改變習近平的世界觀,但是藉由控制中國的前沿創新,相關制裁可以讓中國更難以主宰世界。」

劉德音談話一年後,世界有了他所未料到的巨變,情況發展與「台積電想像」不一樣。張忠謀今年七月應邀出席工商協進會發表專題演講時說,美中兩國已重新定義全球化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現在或未來科技經濟領先條件,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業及服務進入本國。 」。「但這樣算全球化嗎?」張忠謀雖沒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但他說「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快死光!」。是嗎?這話是不是說得太賭氣了。難道排除俄羅斯與中國的「全球化」,就「不是全球化」嗎?這樣的「與邪惡勢力脫鈎」的經濟,不是更符合自由貿易嗎?怎麼會「快死光!」呢?不論劉德音或張忠謀的公開說法,都顯示了他們對未來的「測不準」及「不確定性」已經不再具備領導力的「不自知」。這樣子的張忠謀還能繼續代表台灣去參加11月的舊金山APEC峰會嗎?

難怪美國英特爾發下豪語,預計 2025 年從台積電手上奪回技術龍頭地位,目前部分市場也看好英特爾未來在 2nm/1.8nm 的進度。台積電要如何面對呢?

7月25日, 《外交事務》網站發表華府智庫「美國指南針」(American Compass),Oren Cass和Gabriela Rodriguez的文章《與中國脫鈎的理由—為什麼經濟去風險還不夠》,文章指出,中共通過投資、供應鏈,腐蝕美國的自由市場和制度,美國應該徹底與中共當局脫鈎,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同時,美國與價值觀相同的盟國建立廣泛夥伴關係,才是上上之策。看到了嗎?新的全球化是要聯合like minded 的國家共益,不再與蛇鼠雜處。這才是台灣總統面對「不可知未來」的正確態度啊!

這篇文章最後提出,「無論如何,硬性脫鈎是美國的最佳選擇」。對於華盛頓來說,維護民主資本主義必須是「不容談判」的出發點;其他事項是次要的。對自由市場的承諾只有與確保美國市場保持自由所需的行動相匹配才有意義。美國是否對中共採取類似規模的行動 ,「不是合法性或能力問題,而是價值觀和意志問題」。這不但是2024台灣總統大選的關鍵焦點,也應該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的台積電應該有的「品性」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近日表示,「我們將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與各國企業共用中國市場和開放紅利。」、「中國永遠不會自己關上開放的大門,一切願意與我們合作共贏的國家,我們都願意與他們相向而行,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繁榮發展。」這番「詐騙集團」的叫喊,希望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人不要再如過去一般上當。(黃仁勳還一度想要去中國?)台灣的年輕人也𣎴要如飛蛾撲火般去支持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所謂總統候選人。

《紐約時報》7月28 日分析指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治理下的外交部,看似戰狼其實實際是軟弱的,他已經削弱了外交部的勢力。

中國外交部官網 7月25 日秒刪秦剛的資訊,28 日一些提及秦剛的文字開始重新出現,但在官網上搜索他的名字仍然不會有任何結果。《紐時》提及,這種抹掉一切的做法也讓人回想起毛澤東時代政敵會從照片上和官方文件中消失。這也暗示,秦剛冒犯了中共領導層,而不是出現了健康問題而被免職。當被問及秦剛的去向或是後續的安排,中國外交部表示沒有資訊可以提供,這些手忙腳亂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交部的難處,外交部負責解釋和實施中共領導層廣泛的目標和立場,但「不一定了解領導層怎麼想,有些時候中國外交官不得不猜測領導人的想法」。太荒謬了吧!

這是中國已經發生了系統性失靈的重要觀察,中共的「不可靠」,已經不只是國際認證,連自己的指揮中心都發生上下周轉不靈的症狀,形同政治「中風」。

最糟的還不是「秦剛事變」,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其最新一篇《紐時》專欄,也談到了中日之間的「經濟失落」的對比。

克魯曼指出,以為中日都遭遇相同難題的說法的人,忽略了日本經濟衰退的最重要因素:人口減少。由於日本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低檔,又不願意大量接受移民,想要避免經濟規模下降,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均產出比其他國家成長得更快—但日本終究沒有做到。

克魯曼認為,如果考慮到人口結構,日本經濟的表現其實不算太差(這也是過去30年,常常去日本旅遊的台灣人普遍感受),而且遠遠稱不上是一場災難。而且根據「長期停滯假說」,人口成長緩慢的國家往往難以維持充分就業,但日本始終沒有出現大規模失業,25至54歲男性的就業率也一直保持得比美國還好,僅有青年失業率(15-24歲)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表現不佳。

克魯曼承認,日本一定程度是透過巨額赤字支出來維持住就業率,因此日本的債務也急劇上升,但日本的經濟表現也一直保持的不錯,甚至完全沒有陷入債務危機。與其說日本是一則警世故事,不如說日本是「在保持繁榮和社會穩定的同時,也能處理糟糕人口結構」的榜樣。「日本並不是一個疲憊、停滯的社會,而是充滿了創造力與活力。」

這個觀點分野了中、日面臨經濟失落的本質,但日本具”二枚腰”的脫困實力,而且世界經濟發展需要日本,相互依存無風險,更不會脫鈎。

克魯曼的結論是: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因為情況可能會更糟」。

那些把中國經濟困境拿來與日本「失落三十年」類比的人,是認為中國「還有振興的可能性」。克魯曼直接對他們潑了冷水。中國是個「自我腰斬」的國家,再也站不直了。

正在進入總統選舉的台灣,要談論的應該是這些與全球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吉光片羽。可惜的是佔據媒體平台的一堆人,卻錯誤的將瑣碎如「下架民進黨」「藍白合」「誰配誰」「誰要獨立參選」這些無聊話題(還製造假民調)當成「大事」天天討論。真是沒出息。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