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一個無解的難題:《奧本海默》史詩電影此刻帶來的深刻反省
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獲頒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奧本海默」是今年奧斯卡獎最大贏家,入圍13項共奪7獎,除了最佳影片獎,還順利抱走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最佳攝影以及最佳剪輯獎。片長3小時的「奧本海默」是2023年度最受影評人讚譽的電影之一,全球票房直逼10億美元。
1945年7月16日清晨五時半,人類開始了核武器時代,一顆由奧本海默領導的「曼哈頓計劃」設計的球爆型鉓239核彈Trinity ,準時引爆,地點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位於Los Alamos實驗室東北方50公里的Jornada del Mueito(死亡之旅)。根據台大教授陳發林六月出的新書《核彈的故事》描述,這個重約40公斤的核彈,爆炸時瞬間「天空中出現了比幾千個太陽要亮的橘黃色火球…蘑姑狀火熖不斷翻滾向高空竄升,形成一朶高約10公里的擎天雲柱」。陳發林說「這等值於兩萬噸TNT的鈽彈,讓半徑400公尺以內的砂石因高溫而變成綠黃色玻璃物質,半徑2000公尺內的建築與車輛都破壞無遺」。
今年7月16日是第一顆末日武器問世78年紀念日,而2023年7月21日全球將上映史詩級戰爭片《奧本海默》(Oppenheimer)。本片改編自Kai Bird和Martin J. Sherwin 2005年所著普立茲獲獎(2006 )書籍《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電影故事聚焦在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開發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
導演Christopher Edward Nolan讓天王巨星雲集,藉由奧本海默的故事,回顧人類最驚恐的悲劇,而這個悲劇並未結束,不但延續而且更加強力,一次原爆當量從2萬噸TNT,馬上高達1000萬噸TNT(第一顆氫彈Ivy Mike)。1952年,則達到1500萬噸TNT(氫彈Bravo)。蘇聯時代更將氫彈的爆炸力升級到5000萬噸TNT。全球現有上萬個核彈,地球可以被全燬許多次。
陳發林教授的書《核彈的故事》詳述了「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一開始,真的是選定在紐約的鬧區,地址是百老匯街270號18樓。時間是1942年8月16日。正式名稱是「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Engineering District, MED)。後來遷到華府五角大廈國防部五樓,名稱不變。在1943年8月又遷至田納西州克林頓河谷,改稱「克林頓工程區」。這就是戰後改稱橡樹嶺(Oak Ridge),佔地250平方公里的基地。設有三套提煉濃縮鈾235的設備。製造核彈的計劃名稱沒變,仍然稱「曼哈頓計劃」,經費大半都花在橡樹嶺。後來空投日本廣島的「小男孩鈾彈」(little boy)原料來源在此。另外一個工程區是在華盛頓州的「韓福特工程區」(Hanford Engineering Works),主要負責提煉高濃度鈽239。成果是製成4顆鈽彈,包括在「死亡之旅」引爆的第一顆核彈,及後來空投長崎的「胖男人鈽彈」(fat man)另兩顆在戰後於太平洋小島比基尼(Bikini)試爆(美國總共在此試爆23次,造成原住民巨大傷害,至今仍在補償)。
電影《奧本海默》的故事是在講,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主要設計核彈的實驗室。
主角羅伯特 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出生於1904年紐約。猶太人。父親是來自德國的移民。陳發林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描述奧本海默成長的年代。首先是愛廸生(Thomas A. Edison, 1874~1931)發明了110伏特蒸汽發電機與碳絲燈泡。貝爾(Alexander G. Bell, 1847-1922)發明了電話。福特汽車的生產線每90秒就裝配出國民車T-car。德弗思特李(De Forest Lee, 1873-1961),發明了收音機。萊特兄弟(Wilbur & Orville Wright, 1867-1912, 1871-1948)發明的飛機成功停留在空中數十秒。愛因斯坦發表了五篇論文,包括了描述質能互換的E=mc²。陳發林說:「光這六件事,就足以讓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剛進入二十世紀時,就來一次大轉彎。」這「大轉彎」促成了《核彈的故事》一再強調,奧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頓計劃」是:規模最大、耗費最多、影響最深的「人類史上無出其右的科學計劃」。從發現火藥到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到發現放射物質、電、磁,通訊、電燈、製造汽車,進一步造飛機,戰機、巨型轟炸機,最關鍵是突如其來,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顛覆了既有科技的限制。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完全印證在這條公式E=mc²。
有一個科技產業的用辭 disruptive technology 描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破壞性」科技發展。是由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和現任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 在其1997 年出版的「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書中首次提出。翻譯成「顛覆性科技」,應該恰當。
「曼哈頓計劃」是這種科技。美國講奧本海默的書用了”American Prometheus”為名。「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寓意深刻,神話故事是,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 火種,並將其帶給了人們。 為此,天神宙斯要他在荒原上受罰。奧本海默再度「偷了」天火,一如普羅米修斯。不必等老天降罰,奧本海默在Trinity 試爆成功當天,他就引用了印度Bhagavad Gita 經文說:「現在我變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Now I become death, destroyer of worlds.)。與他一起完成計劃的試爆指揮官Bainbridge ,在試爆成功後,沒有接受奧本海默的握手,他直視奧本海默的眼睛說:「現在我們都成了混蛋了」(Now we’re all sons of bitches)。
2020年由福斯電視台主持人Chris Wallace,依據解密資料寫成一本「倒數1945」(Countdown 1945),他從羅斯福總統過逝的1945年4月12日起算116天,到1945年8月6日,在廣島投彈日。詳細敍述,每一天的進展。繼任者杜魯門總統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由戰爭部長Henry Stimson告知他「曼哈頓計劃」,並要他馬上做決定,是否繼續。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並減少聯軍傷亡,杜魯門全力支持羅斯福總統的遺願。這樣的決定一直存在很大的歷史爭議,至今無法緩解。
在這個據亂世時代,核彈「天火」問世78年後,這一代的人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末日武器?陳發林教授還特別整理了,「全球核彈分佈」專章,核彈數目:俄羅斯5977,美國5428,中國350,法國290,英國225,巴基斯坦165,印度160,以色列90,北韓20。這總數12660的核彈還在增加中,中國仍然繼續增加,預計是1000顆。不過,陳發林的書高估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及軍事實力,或許成書之時,尚未看到中國各方面皆大幅下滑的數據,而且G7廣島會後,德法等歐洲國家都與美國站同一反共戰線。
這已經不是1945年7月16日的核試爆當年所能想像。陳發林的書也詳細介紹核彈製造的細節。台灣一直被世界和平組織視為,潛在核武發展國家,原因是,台灣運轉核電廠30多年後,高階核廢料大約累積有5000噸,其中含有製造核彈的原料鈽239。曾經有外國的研究機構,推估台灣的科技能力,如果濃縮手上的高階核廢料,可以製造的核彈數絕對可以擠入現今擁核武國家,而且排名還不會太低。
《奧本海默》電影加上《核彈的故事》,對台灣年輕人來說,是一個「課堂從未上過的課程」,如果加上《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英文書。這將是影響一生最深遠的一組「新史學」。
陳發林的書分析了,俄羅斯侵襲烏克蘭之後,世界核武平衡產生新變化,「用數十年的冷戰所建立起來來核武限制條約已經開始瓦解,因為新一波的核武競賽已經開始。」而最令美國擔憂的是中國。「其核武擴張是不受任何條約的約束」美國估計到2030年前中國將擁有1500顆核彈。陳發林認為美國未來10年,「唯一選擇就是與中俄兩國同步擴張核武」。陳發林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不問別人擁有多少核武,要問自己擁有多少才會安全。……核戰的特性:要在第一時間攻擊就取得勝利,因若要做第二次攻擊,只是延緩被毀滅的時間而已。」
這將是未來新冷戰的架構,誰有能力做到「首戰即終戰」,否則就是更加「保證共同毀滅」(100%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m.a.d.)。另一世代新戰略嚇阻(strategic deterrence),已經上路。
美國在2013年4月通過設立《曼哈頓計劃國家歷史公園(Manhattan Project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法案》,就設在475 20th St, Los Alamos, NM 87544。現在已經開始策展。當年第一顆核彈爆炸地點,也已經列為國家歷史性地標,豎立了紀念碑,現在每年有兩天,四月及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開放給觀光客進入體驗核爆現場氣氛,陳發林在《核彈的故事》書中說:「但開放時間甚短,可能是因為現場仍存在著諸多頗具傷害性的各類輻射」。
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給答案的難題。只能將故事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讓未來的人有足夠的知識、想像力及智慧不要犯錯。
或許責備得還不够,愛因斯坦當年的話,說得很深刻:「世界不會毀滅在那些邪惡者之手,而是毀滅在那些看著壞人作惡,卻什麼也不做的人手上」(”The world will not be destroyed by those who do evil, but by those who watch them without doing anything." - Albert Einstein)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