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真正「勤洗手」才能避免感染「戴口罩」效果很有限

大多數的人在公共場所仍然戴口罩,而COVID-19儘管目前已經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但衛福部最新數據卻發現中重症病例數和死亡案例都暴增,創下降級後新高,目前全國的急診室也出現爆滿缺床情況,尤其流行病毒還不只一種,包括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等也同步發威。所以光戴口罩是擋不了這些病毒傳染的。

衞生單位的提醒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請戴口罩,避免到人潮擁擠及空氣不流通之場所預防感染。」其實其中最有阻絕傳染效果的是「勤洗手」。不過,大多數的場所,那種感應即噴酒精的設備都已經撤除。如何「勤洗手」?真傷腦筋了。

有些地方現在仍然擺著手動式的酒精噴霧器,聊勝於無,使用時,要記得噴多一點,要消毒一下握過把手的手。否則,仍然有可能帶著病毒回家。

今年3月23日,國際AI專家,前Google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出席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舉辦的「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論壇」,她用AI關注的是醫療保健領域的「暗黑之地」。

每年美國因醫療疏失而死亡25萬名患者。這種錯誤發生在手術、疾病、病人房間、新生兒加護病房、老齡照護之家、家庭、藥局、文書等各種情況中,並且通常都是「無心的人為錯誤」,因此沒有方法能幫助或警告他們。

李飛飛說,健康照護領域有看不見的「暗黑之地」,幾年前,她和同事用智慧感測器和機器學習演算法得到了保健領域的重要洞察,稱之為環境智能(ambient intellegence)。

其中最大收獲是「手部衛生專案」。這個專案在新冠肺炎出現前就已經啟動了,當時每個人都認為它是最無聊的,但新冠肺炎出現後,才意識到它最重要。

院內感染每年在美國造成的死亡數,比汽車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多三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醫護人員沒有徹底執行良好的手部衛生」。

該如何提醒他們呢?李飛飛和學生們開始與多家醫院合作,用放在消毒站和洗手槽上的深度感測器,來檢測醫療人員手部清潔是否落實。

簡單來說,他們透過AI來反應真實情況。發現院內感染的來源常常是醫療人員沒有「勤冼手」或洗手工作沒有落實,仍然帶菌。所以成了超級感染源,將病毒帶到各個病房、診間。

這個發現很重要,可是要如何處理才能解決問題呢?光告訴民眾,「勤洗手」有用嗎?沒用。大學時代的「微生物學」課程,曾經有個實驗是這麼設計的,老師發給每組學生四個培養皿(petric dish ),分別做四個實驗,1、沒有洗手觸摸,2、洗手但沒擦乾觸摸。3、洗手後擦乾觸摸。4、酒精消毒手後觸摸。其結果是,1、2培養出幾乎相同多的菌落。3仍然有少量菌落,4則沒有菌落。

答案很清楚,洗手不徹底,勤也沒用,與沒洗手差不多。

在Covid-19 流行期間,就有報導指出,確診醫療人員所停駐的地點,不論桌、櫃、洗手枱、門把、廁所,到處都有被檢出的病毒數。當下的消毒是用含氯化合物噴灑。這個經驗也符合李飛飛設計的AI觀察。

因此,公共場所的消毒是個重大課題。飛機、捷運、公車、火車,這些交通線上,如果有確診者到處摸摸,戴口罩有用嗎?應該沒用。唯一有用的是,感應式酒精噴霧器。可是現在這些交通線上都沒有這種裝備。這解釋了,為什麼感染者與重症數仍創新高。很多人說,「我口罩戴著緊緊的,為什麼仍然確診?」他們疏忽了用酒精噴灑手部,可能在不注意的情況下,觸摸了含病毒的物件,再摸到自己的口鼻。感染在所難免。

在公共場所目前「不設防」的情況下,自己帶著小型酒精噴霧器,隨時噴手,可能是個方法。但最好仍是應該有感應式酒精噴霧器設置,特別設在電梯內外,必須按鍵之處。

大賣場也應該到處設有感應式酒精噴霧器,讓顧客拿取物件時,先做個手部消毒的動作。

現在健身房普遍設有消毒紙巾抽取,在使用前後擦拭器材。也是個不錯的衛生習慣。畢竟到健身房運動的人都是為了更健康,不要反而帶了病毒回家。

口罩戴不戴,可以隨意。但「勤冼手」不可以光講,而沒有作法。政府應公告如何在公共場所設置方便的手部消毒設備,讓業者遵守。當然,有社會責任感的業者,可以不必等政府規定,自行設備,方便顧客。

要讓病毒感染徹底降低,一定要從「勤洗手」來防堵。看大多數民眾出門仍遮大半個臉,實在很違和,完全搞錯重點了。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