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陳建仁出任閣揆 啟動了新一波的「因果螺旋」

前副總統陳建仁受命上任行政院長組閣,內閣人事一波波公布,1月31日開工。這一天正是自1992年12月立法院全面改選後,第三十年的開議紀念日。立法院游錫堃院長主持紀念儀式後,當晚飛往美國華府參加國際盛會,發表演講,台灣民主化與追求自由的艱辛歷程。歷史新的一頁,正在書寫。

過完舊曆年,洗刷掉了已經走過的一年的悲喜。一切重新來,陳建仁的名字雖說不是意外,但是真正成真,仍然給台灣政治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新氣象。

陳建仁的2022年7月出版的書「因果螺旋」,內容是長期研究流行病學的心得,這本書的簡介中説,「因果螺旋模式」主要用來描述疾病在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過程,都有各式各樣的驅動因子,推動整個病理變化的演進,促使病灶從分子、細胞、組織,逐步擴大到器官、系統、個體全身,「再從個體,蔓延到社區、國家和全球,如同螺旋一樣擴展開來。」這段話,很能描繪陳建仁的治國大局觀。他特別強調,「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謬誤,常常出現在日常的因果推理中,「如果一開始對因果辨別就是錯誤的,那怎麼會有正確的因果推論?」

圖/翻拍自圓神出版社官網
圖/翻拍自圓神出版社官網

準備超越疫情(beyond the pandemic)的台灣,國家行政將由流行病學專家陳建仁來帶領,這將是新內閣成員「思想準備」上極大的挑戰。據說,很多官員最近都收到了陳建仁從中央研究院寄送的這本書。新一波的「因果螺旋」已經啟動。

在序言中,陳建仁說「我們常常從電子、平面或社群媒體,接受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有些資訊可以益智、怡情、養生,有些資訊卻是不合邏輯、因果謬誤、刻意造假。分辨訊息的正確性與論證的合理性,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數據研判與因果推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因果判斷常會誤導我們的認知、態度與行為。」這正是最近幾年數位網路進步後,整個社會反而受到「認知作戰」的衝擊,不但「智慧化」推動不易,「弱智化」反而盛行。

「因果螺旋」最後一章,也提到這三年COVID-19防疫的經驗,陳建仁寫道,「要讓疫情對家庭、社會、國家衝擊降至最少,還必須針對生計艱困者紓困振興」或許這是民進黨「贏得防疫」卻「輸掉選舉」的要害。陳建仁看到了破口。

陳建仁在疫情後期曾經主張以開放為主的防疫措施,提早面對「與病毒共存」,如果當時政府有早點接受他與中研院院士冠狀病毒權威賴明詔的建議,或許選舉會有不一樣的「因果關係」。

事實上,當時內閣中的確有很多意見,包括海外台僑一再反映,都期待早點開放,但是指揮中心否決了各方建議,當時就有人希望高層應找陳建仁諮詢科學意見。從這次閣揆任命,可以看到高層確有警覺,防疫的成功,不在如何嚴厲「封控」(lock down),而在如何顧及防疫下,有效開放。陳建仁的專業正好是如何在「積極開放」的原則下,仍然防堵疫情擴散。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公共衛生管理」,不只是要從「衛福部」的觀點去思考,要拉高視野,從病情原理推到流行病學,到治療穖轉,並考慮社會常態運作,教育沒有斷層,經貿持續運作,國際加強交流。不同的場域,需要不同的設計,而且要滾動式彈性調整。這個指揮中心必須是行政院長,否則令不出政府之門,權不落當急之務。

陳建仁院長面對的挑戰不小,目前台灣的疫情雖然緩和,並没有真正結束。而鄰近的中國,疫情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隨時可能跨海傳播。國際對中國疫情防堵的措施鬆緊不一,如何在「積極開放」原則下,堵住中國變種病毒入侵?這是大挑戰。而G7會議早已做出決定,如果發生再一次新型病毒侵襲,先進國家將在確認病原體基因之後100天內做出疫苗。陳建仁院長上任後首要任務之一是,未來全球有事,台灣必須列名國際認證,首波製造出疫苗的國家。

在防疫備戰完成後,過去兩年,台灣其實有很多政策「脆弱性」必須修補。其中最重要的議題是「少子化」造成的國家危機,最糟的是,台灣並没有因「少子化」而更加珍惜兒童與青少年,根據衛福部統計,兒虐通報案件,從2003年「兒童少年保護法」公布當年的8千多件,到了2013年增加到3萬多件,2017年更增加到5萬9千多件。2020年通報案件共有8萬3千多件,比前一年增加近1萬件,也就是說,平均每7到8分鐘,就有1名兒少被通報虐待或疏忽。

雖然在蘇貞昌院長時代,曾經接受呂鴻基教授與李遠哲院長陳情,而成立由林萬億政委主持的因應會議,但是效果有限。要掌握這個問題解決核心,陳建仁院長的「因果螺旋模式」肯定可以切中要點。

考慮成立「國家兒童與家庭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從行政院長高度統籌所有問題,否則難以搶救「國家未來」。

台灣問題樣樣緊急,陳建仁院長上任後一定覺得千頭萬緒,1天24小時不夠用。他的執政必須成功,因為不到1年時間就是總統大選投票,預定是賴清德副總統兼黨主席參選,在現實執政與未來政見上,如何能夠打帶跑的相互支援互補?而主導外交、國防、兩岸的總統蔡英文如何掌握全球契機,讓台灣抓住國際機遇(seize the international moment )化解台海危機?

雖然,2022年底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但是,2023年的民調,民進黨正逐漸恢復民眾的支持,《台灣民意基金會》發表2024總統大選民調,在政黨支持度方面,民進黨為26.1%,國民黨21.5%,台灣民眾黨20.3%,時代力量4.3%,其他政黨合計5.5 %。在未來總統選局,勢必三黨鼎立的情況下,目前,民進黨元氣未復,但後勁不差,賴清德仍然是在總統選局居領先地位的人選。

民進黨是否有「現任優勢」加分,。一取決於陳建仁的行政院長執政是否有溫度,蔡英文的最後任期在國際上是否有強度。而賴清德在兼顧國內及國際上,如何更上一層樓,特別是對美關係的「穩健成長」,居關鍵地位。這次立法院長游錫堃受邀訪問華府,受到各界矚目,其實是為台灣2023年舖展了一條國際坦道。

這些都是民進黨執政才有可能的「台灣世界風光」。

相對的,國民黨與民眾黨都仍然泡浸在「地方王」(local king)的自我感覺良好之中。現實的考驗很嚴苛,只要這兩個高唱「兩岸一家親,唱和習近平」藍色政黨,仍然認為,台灣必須從中國走向世界(馬英九統派主張),那麼台灣選民就不可將國家命運交給這兩個對世局認知不清,內鬥內行沒有出息的政黨。

距離2024大選投票日,已經不到一年,但這時間夠長,讓民進黨重新奮起,新的團隊已經組成,帶領台灣走向世界,「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走著瞧吧!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