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AI寫作的迷思:聊天不成新聞、 機器人無法評論、人工智能沒有品味

ChatGPT 所謂「聊天機器人」的AI人工智慧,推出後,許多人都在試用、談論,一些動作快的網站開始宣告他們應用這種AI,經營客戶需求,並且推出所謂「個人化」的內容,股價即刻受到激勵。不過,網路上馬上有人提出一個懷疑,如果訂戶受衆一但知道,原來收到的內容全部都是經過AI挑選以及機器人寫作完成,會不會興趣不再?大白話是,有人想讀機器人寫的文章嗎?即便是AI經過精密的分析,量身打造「極力討好」的「個人化內容」,看多了不會厭煩嗎?

現在流行網路引用AI,大多數是在消費、娛樂、時尚、吃喝玩樂的項目,但在新聞領域仍然「一籌莫展」,沒有人敢推出,據說中共有此進展,但是在一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原本用人寫稿的內容,與機器人寫的文章,沒有差別,這種極權國家本來就是「老大哥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沒有「自由意志」,這種AI生成的「極權主義內容」,在民主自由世界的市場沒有任何價值。

新聞的本質是告知(information)、教育(educ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守望(monitoring)。評論的本質更是複雜的「自由意志」表達。在過去大約100年的經驗,新聞與評論就是充滿獨家、創意、真實感及人性尊嚴及品味。這些如何能用AI複製?

事實上,有一些媒體已經在測試機器人用「深度學習」來寫文章。但是看來快速有效率的AI「寫作」,基本上就是「抄襲天下文章」,談不上創意也沒有品味。目前Chat GPT也有提供這種功能,出個題目,幾秒鐘就一篇文章出來,看來是有模有樣,但是漏洞到處,缺的是品味,也沒有獨創觀點,不吸引人。ChatGPT也有「萬事通」的功能,最好的測試是將自己的姓名輸入,得到的答案,多數人會覺得「道聽途說」。問其他問題就更不靠譜了,玩玩可以,不可當真。

目前Chat GPT也有提供寫作功能,出個題目,幾秒鐘就一篇文章出來,但缺乏品味,也沒有獨創觀點。圖/shutterstock
目前Chat GPT也有提供寫作功能,出個題目,幾秒鐘就一篇文章出來,但缺乏品味,也沒有獨創觀點。圖/shutterstock

未來這類AI工具,在消費、娛樂、美食、旅遊、時尚,有可能可以有功效。因為人們不會很計較「準確性」。氣候及交通可能可以做到隨時隨地提供更新的訊息。這部份只要來源的科技資料無誤,轉換成自然語言的AI通報,也沒有問題。

未來AI要介入新聞則很困難,特別是政治新聞更是還要繼續研究,到底要用什麼「觀點」切入,即使是一則「純事實」的報導,用字遣詞都會透露出寫作者的心性及情緒。AI猜得準「個人化」時,要選用什麼文字組構?才能讓「主人」滿意?特別是很多人,在看新聞時,很容易受情緒影響,晴時多雲偶陣雨,每日都不一定。這是很容易測試的,台灣的報紙立場鮮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各有各的政治傾向,讀者群不同,但是也不見得讀者群每天都接受這些報紙的新聞處理。從他們的報份每況愈下,就知道「忠實讀者」其實很少。

人編報,不得人心,換AI編報,豈不問道於盲?美國的網路媒體在研發AI寫新聞時,都心裏毛毛的,引進AI機器人來寫稿,真的有助於改善日益下滑的訂戶數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從有Google一類的蒐尋引擎以來,加上網路生產內容,與自媒體興起,看起來好像資訊「豐富」很多,其實干擾更多,假訊息及帶風向的「內容農場」或網軍,天天都佔據手機訊息。嚴格說起來,現代人被手機、電視「洗腦」的機會很多。

現代人需要的不是更多訊息,而是需要有「可以信賴」的專業者,在全球、地方公眾事務上進行「文摘」(digest)、「解讀」(interpretation)、評論(criticism),並尋求出路(alternatives)。也就是提供發現事實(fact finding)的合理出口,走出「全球化迷宮」(globalization labyrinth),

這是目前仍然不存在的媒體「待演化區」,是AI很難施展身手的領域,也許在撈資料方面可以幫忙,最後還是得由專業團隊,類似「行動智庫」的立體交叉比對、研判、整合、除錯,並產生「觀點」。

現在的媒體,閃避這個挑戰,反而弱智化去選擇八卦及犯罪話題,或乾脆淪為政黨放話工具甚至「武器化」,墮落到回不到「社會公器」的角色,自我迷失到被民眾看破手腳,簡直辜負了30年來,民主化過程的前輩努力。

AI真的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超越大瘟疫(Beyond the Pandemic )時代的數位新媒體到底有什麼樣的樣貌?

簡單列舉幾個項目:

1、防疫成為常態,醫療上升為重大議題,公共衛生成為媒體最重要的「守望」項目,建立權威的途徑。某種程度,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博士成為行政院長,是台灣政府「覺醒的第一步」,未來如果全球仍有防疫問題,他已站在閣揆位置,能充分發揮執政力度。只不過,只有陳建仁是不夠的,還要整合更多跨科際的人才,才可能在新時空找到定位。

2、「非經濟因素」才是左右大局的「板機」點,太過於相信經濟客觀條件的傳統思維,已經不足應付大局,反而「非經濟因素」更値得掌握。

3、「非貿易財」才是一個國家要努力投資的重心。台灣新的階段已經不是出口導向經濟時代,而是應投資台灣,多元軟、硬體建設本土,才能厚植國力與國民自信。

4、「非政府組織」才能真正落實民主2.0。讓這個國家,不但藏富於民,更要藏「智」於民,力行公私夥伴關係(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s)厚植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 )。

5、政黨的自我改革,是當務之急。賴清德主席勇敢清理民進黨是好的開始,但重點是,未來要如何號召社會賢達入黨?特別是年輕人加入陣營,政黨必須有清楚的理想性。

6、媒體的報導/評論/立場,已經主觀化,客觀已成手段。誠實與透明是未來媒體的「新倫理」。

7、「大編輯台」是數位時代「串聯」資訊的流程必要演化工作方向。面對手機、電視、網路、平面、廣播的不同載體,大編輯台的操作方式決定了「影響力」。

8、台灣的新媒體應該走向「多語」傳播。可以用美語為中心跨語言整合來建立平台,各取所需。

9、資訊競爭力提升的時代,智庫功能的修煉是媒體能力的基本。而智慧型資料庫的建置更是新媒體門檻。

10、用手機製作內容,以紀錄片的角度説故事,關懷人性、人權、人文,是新時代的媒體核心價值觀。現場寫作(on site live writing )的即戰力,成為關鍵能力。

ChatGPT的出現逼使所有的媒體都必須反省,回歸媒體的原始本質,才有活路可走。圖/shutterstock
ChatGPT的出現逼使所有的媒體都必須反省,回歸媒體的原始本質,才有活路可走。圖/shutterstock

在這些項目中,AI 永遠不是主要角色,頂多是「助理」。ChatGPT的出現逼使所有的媒體都必須反省,前有斷崖後有追兵,回歸媒體的原始追求本懷,才有活路可走,走出AI寫作的迷思。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