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駱以軍結伴《新寶島曼波》──自傳紀錄片向山水認錯 讚歎生命如歌

詩人楊澤近期推出自傳紀錄片《新寶島曼波》,首度嘗試擔任導演,試著透過影片創造全新的敘事方法,以詩以歌寫一首給台灣的情書。(黃世麒攝)
詩人楊澤近期推出自傳紀錄片《新寶島曼波》,首度嘗試擔任導演,試著透過影片創造全新的敘事方法,以詩以歌寫一首給台灣的情書。(黃世麒攝)

詩人楊澤花六年時間自導自演紀錄片《新寶島曼波》,詩歌光影真實交錯,台灣美景貫穿其間,他直言,希望大家從「自己」走出來,多唱歌……

詩人楊澤有新作品,但不是詩集,而是紀錄片《新寶島曼波》,整部影片圍繞著歌與詩,他表示,這部作品是源於「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計畫,已完成的電影有文學家周夢蝶、鄭愁予、王文興等人,他因不想成為單一被拍攝的主角,期望有更多元觀點,因此自己擔任導演,初期有杲中孚一起協助,但因杲中孚需回上海工作,之後由他自己完成。這部影片也可視為楊澤寫給台灣這座島嶼的情書。

全片有如公路電影,像是詩人的綺想,卻也是楊澤對人生的真實領悟,他表示,影片開頭從隧道出發,有如人生旅程,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長長的人生漫遊,生命既是前進,卻也是循環。

此外,全片也可聽見大量歌曲,詩和歌緊密相依,楊澤表示,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世間已少有「每站必停的慢車」,若能多唱唱歌,慢下來多看看路上風景,就能多領會人生。

楊澤表示,電影從2019年開始拍攝,歷經他的貓咪過世,師長、詩人楊牧離世,還有疫情,和學生駱以軍之間的密切互動,也凝練了他們兩人的文學友誼與人生,成為片中素材。

影片的風格融合了真實與虛構,有歌也有詩,像是音樂電影,也像是歌舞劇,楊澤表示,運用大量歌曲,是始於他在夜間的網路漫遊,他喜歡看YouTube,這平台像是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通道,近七十歲的他表示,「在過去錯過的很多東西,包括京戲、古典音樂、霍洛維茲早期的錄音,通通在上面可以聽見。」

透過歌曲說故事

在網上漫遊的時光,楊澤獲得不少收穫,包括他在網上和「怪少女」林纓相逢,邀請她擔任影片裡的演員之一,進而得以邀請繆夫人樂團,自他的新舊詩作譜曲譜寫五首主題曲,並透過這些歌曲說故事。

民國60年代的台灣,包括民歌手李雙澤也提倡要「唱自己的歌」;彼時,月琴歌者陳達的才華獲得全台灣關注,自此延伸,在影片裡,楊澤也想以歌曲說自己的故事。楊澤表示,現代詩譜成歌曲,要好聽並不容易,但和繆夫人樂團的合作很順暢,也從新生代創作者身上看見新事物和新希望,一切有如水到渠成。

詩人平常會活動的地帶,也是紀錄片裡不可少的元素,楊澤經常走動的區域,包括青田街、永康街,尤其是昭和町文物市集,他和昭和町友人還組成音樂同好會,白天在昭和町聽收音機,晚上在YouTube漫遊,成為一種對比。

楊澤表示,這也是一種民間傳統和文人傳統的對比,「聽收音機如民間傳統的口述傳統、講唱文學,悲歌可以當泣,又可以作為戲劇,成為戲曲小說。而文人傳統是書寫的傳統;寫詩、以詩言志,加上寫字和畫畫,詩書畫三絕。」楊澤表示,文人傳統張揚個體記憶,本質上很孤獨。

《新寶島曼波》也「有如歌的大海、詩的河流」,楊澤帶著作家駱以軍漫遊台灣,來一趟真正的寶島曼波,在台灣各地認識各種高人,包括貓空迺妙茶廬傳人張新興阿公,恆春月琴傳藝師張日貴阿嬤等,透過影片裡的詩與歌,寶島的庶民生活就這樣被慢慢吟唱出來。

這部片最特別的,就是作家駱以軍罕見地擔任演員,劇中一段他膜拜觀音,而「怪少女」牽著狗兒在後方觀看這一幕,也形成兩代「文青」的對比。

盼文青走到戶外

楊澤表示,駱以軍近年來,可說是莫名生重病的苦文青,拍攝影片的過程,也像是在為駱以軍調整某種人生的狀態,「我想將他從文青帶到外在的世界,我自覺是一個年過花甲的過來人,懂得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循環時間,我希望駱以軍也可以感受這一點。」

特別要提的是,原住民歌手巴奈在楊澤的人生裡也有特別的一章,2017年,巴奈為了爭取原住民轉型正義,在凱道上紮營抗議,到第100天時,楊澤特別寫了一首400行的詩,在影片最後也安排了巴奈的演唱畫面。

楊澤表示,台灣島嶼的歷史假如沒有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就不算完整,而巴奈曾在蔡英文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演唱,之後又為了原住民的權益而走上街頭,形成一種對照。

楊澤表示,在影片裡,他將詩的個體記憶和歌的集體記憶做對話,也和回憶、歷史及未來的希望對話,「但未來希望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假如我們可以從自己走出來,多多走向山水大自然,多唱歌,就能與眾同樂。我認為世上最穩定的東西是音樂,唱歌會忘我,忘我就接近無我。」《新寶島曼波》自十一月三日起,於光點華山電影館獨家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