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數字掛帥 經理人心苦

工商時報【陳信榮╱台北報導】 對許多國外汽車原廠高層而言,對台灣直營分公司績效的評估,多半來自於業績報告上的數字,也造就「業績至上」成為許多直營汽車品牌不能說的秘密,畢竟數字不只會說話,更會決定掌舵的專業經理人未來出路。 還記得某豪華車品牌台灣分公司總裁,任內拚命地擴張經銷商數,他的理由是:經銷商家數加倍,新車銷售量就會比現在多一倍,以簡單的數學算式,盤算推升業績的計畫。 也有直營的品牌,拚命引進各式車款,也不論在台灣市場是否有票房,一味要求經銷商每款車都要建立基本庫存,甚至大領新中古車,確保任上銷售業績不墬。「數字至上」的背後,都是這些專業經理人無奈的壓力。 然汽車業不像一般消費品,業績的背後,是多年品牌經營、服務、顧客耕耘的堆疊外,還靠著三分運氣-原廠是否推出切合台灣市場的新車產品;一個汽車品牌業績市占好,絕非一蹴可及。 惟凡事講究效率的今天,原廠沒有太多耐心等待分公司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台灣市場。去年兩個最新成立分公司的品牌-保時捷、捷豹路虎,台灣總裁在公司開幕短短半年內,陸續異動,無論是因個人生涯規劃、為業績負責,還是被挖角,間接印證原廠直營分公司負責人的難為。 平心而論,許多在台直營成功的汽車品牌,多數在過往本土車商代理時期,都已墊下了相當的基礎,分公司再注入原廠的資源,讓品牌業績加速成長。 尤其許多直營分公司一來,就會要求各地區經銷商砸下數以億計的資金,建設奢華旗艦據點,然面對龐大的投資及有限的回收期,這些地區經銷商若沒雄厚資本基礎,及過往累積一定程度的車主保修客源,勢必難以應付。 此外,願意讓利,也是直營分公司另一成功的關鍵,無論是產品訂價策略,贏得台灣消費者支持,又或是給經銷商更多操作的空間,大家都有錢賺,自然願意幫品牌多賣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