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飯糰手習帖》高蛋白、低熱量!巧用一招將毛豆美味入菜

只要有一鍋飯,利用家裡現成的食材,就可以無極限地變化出千變萬化的飯糰。(圖片來源/ Frank Zhang@Unsplash)

編按:本文作者極光熱愛烹飪,喜歡蒐集食器。鑽研家庭基本料理,自我期許成為料理研究家。享受線下開課與學員共享的樂趣,致力於推廣旬食以及在地食材,成為家戶料理的日常。專注於飯糰教學,目的在推廣台灣好米。

在台灣,一走進便利商店,就會看到琳瑯滿目的各式飯糰,整齊地排放在陳列櫃中,只要銅板價25、30元就可輕鬆買到,甚至有升級版的過種聯名款,三角飯糰或御飯糰變成一種唾手可得的方便食物。

事實上,想要在家自己做飯糰好像不太困難,市面上也有各種模型販售,三角形、球形、俵形,感覺操作方法簡單方便。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同學想要學習做飯糰呢?而我為什麼仍執著地致力於手作飯糰的教學呢?

一切都是「緣」!這是上天賜給我的,與大家的連結,與大家的結緣。

或許大多數人覺得,不過就是捏個飯糰嘛!還需要上課嗎?

過去的幾次演講課,應主辦單位要求,現場帶大家手作飯糰,我發現很多人實際操作時是有相當難度的。不但手捏不容易,用模型也不太順暢,不是太鬆散,就是太緊,米飯都被擠成米糕,包的餡料常常會跑出來。針對大家的困擾,我設計了極光飯糰課第一課的課綱,而為了拉近與大家的距離,初始以「飯糰好朋友」為名。

我開課的目的向來以協助大家回家後可以成功複製為主旨,走的是基礎、簡單樸實以及運用在地食材的路線。同學在掌握了初階的技巧之後,很自然地進階版或變化版的課程。於是,極光飯糰四課一步一步成形。

而飯糰也讓我更接地氣。

從米出發,我到處尋找台灣好吃的米、食材乃至醬油,也開始了解台灣的農業政策,甚至上了台灣大學第一屆米食官能品評的課程,並閱讀大量中文與日文,與米相關的營養與科學論文。

不是說國人食米量年年創新低?政府為了改善糧食自給率,費心地推動各種政策,舉辦各種活動。在上過飯糰課之後,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推廣米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大家手捏飯糰了。只要有一鍋飯,利用家裡現成的食材,就可以無極限地變化出千變萬化的飯糰:餡料可豐可儉、冷熱皆宜、可煎可烤。在家吃、帶便當、下酒小菜、野餐、郊遊或登山等各種場合都適用。

連結風火水土的魔術師

做飯糰時,我常會想到,我好似塔羅牌裡的魔術師,頭頂著無限符號,利用在地食材,結合風、火、水、土四元素,做成變化無極限的飯糰。而無限符號的形狀正好像是一個結,也正好吻合飯糰的另一個日文名稱「御結(おむすび)」。

藉著飯糰與大家結緣,也希望大家能再把這份緣分與心意,藉著親手握捏飯糰傳遞給所愛的家人。

做飯糰時,我常會感覺自己好似塔羅牌裡的魔術師,頭頂著數學的無限符號∞,利用在地食材,結合風、火、水、土四元素,做出了變化無極限的各種飯糰。仔細一看,無限符號看起來就像是個漂亮平衡的蝴蝶結,正好吻合了飯糰的另一個日文名字「おむすび(御結び)」,也就是「結」的意思。

飯糰的日文除了「おにぎり」,另外還稱作「おむすび」,漢字為「御結び」。

看到「結」這個字我們會想到什麼呢? 中文和日文差不多,有連接、結合、創造、固定、拉緊等多種含義,也用於「連接人與人的關係」「締結合同」等關係和心靈的連接。

把原本鬆散的飯粒,或混入或包入其他食材,或滿滿心意,用雙手沾水抹鹽,輕輕一握,聚攏成形,形成一顆飽滿、蓬鬆充滿空氣感的飯糰,也是「結」。

手握飯糰正是用米飯書寫的情書,連結風火水土,連結這片土地上重要的人與情、事與物!能藉著飯糰與大家結緣,我何其有幸!也希望大家能再把這份緣分與心意,藉著親手握捏的飯糰傳遞給我們所愛的人。

健康營養又美味的飯糰食譜

#毛豆黑芝麻鹽昆布飯糰

根據極光飯糰課的課後迴響,毛豆鹽昆布飯糰名列最受歡迎第一名! 

「小孩原本不敢吃毛豆,但是老師把毛豆加在飯糰裡,好好吃喔!」 

「原來新鮮現煮的毛豆和冷凍毛豆的口感、香氣完全不同呢。」 

「因為毛豆飯糰,我家餐桌從此有毛豆料理。」 

不但如此,毛豆優質的蛋白質,是相同重量肉類的2倍,雞蛋的4倍以及牛奶的12倍,和白飯的組合,補足了纖維質和蛋白質,大人小孩都適合。

毛豆黑芝麻鹽昆布飯糰。(圖片來源/圓神出版社提供)

【材料】(4個份)

溫熱白飯2碗(320g)
熟毛豆仁 80g
鹽昆布5g(請依品牌及個人口味酌量增減)
炒熟黑芝麻5g
手鹽 適量
燒海苔4切剪半4張

【作法】

❶ 鹽昆布請用食物剪刀,剪成小碎段。
❷ 所有食材混和拌勻,均分成4等份 。
❸ 雙手沾濕,食指抹一指鹽,將份量內的飯握成三角形飯糰。
❹ 在飯糰下方正中央貼上海苔。

內容來源:《極光飯糰手習帖:免基礎、零失敗的140道超人氣料理》圓神出版社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努力小農》循環農業與循環經濟 有健康的土地才能餵養健康的人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身上有各種味道?
性騷案後遺症》冰山角下受害者的沉默心聲:可以尊重我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