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易釀缺雨暴雨 張其祿籲高雄有效串連水系及生態廊道「成為活水城市」

【民眾網曹景旭綜合報導】

高雄每年當遇到梅雨季及颱風季暴雨,鳳山、林園等地區就容易水患致災,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交通打結;另一方面今年颱風特別晚到,甚至快打破有史以來遲到紀錄,險造成高屏地區缺水危機。而近日颱風確定成型,連幾日大雨預告強勢雨量將至,再度激起對於高雄水資源管理及防災的討論。民眾黨立法委員張其祿25日特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魯台營及高雄市第九選區(鳳山)市議員參選人陳妙真律師召開記者會,呼籲高雄市政面臨極端氣候,應提升整體綠色城市韌性,減少天氣劇變災害對高屏地區產業及民生之衝擊。

(張其祿團隊提供)
(張其祿團隊提供)

張其祿表示,說到「水」可說是大部分高雄人心中的痛,早期高雄自來水質不佳,高雄人常常需要買水喝。但現今高屏供水品質雖然改善,但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降雨在時間及空間上分布越來越不均,前幾年就曾遇到過大乾旱,高雄人苦面對限水、停水危機。今年因颱風遲到,快破年度颱風警報發布遲到紀錄,氣象局長鄭明典再度警告,若今年再無颱風雨,10月中南部恐將面臨枯水期。但高雄真的缺水嗎?高雄每逢突如其來的豪大雨時,卻又面臨水患淹水。

張其祿舉例,今年8月10日最大時雨量燕巢區出現113.5毫米,造成三民區民族一路等10多處道路積淹水,左營、三民、楠梓等多區更一度達淹水一級警戒。而依據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2017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會議上發表的「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台灣名次從第51名一口氣大幅躍升到第7名,顯示台灣將因極端氣候導致颱風、暴雨和乾旱等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及財產損失將可能更多。因此,儘管高雄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六都第一」,關鍵還是高雄要重視綠地、水系及生態廊道之間的「有效」串聯,「如何增進綠色城市韌性?」成核心議題,在都市綠地、濕地水資源疏洪、治洪及調節上,中央及地方政府應有整體「地方生活圈」的系統對策。

高雄市第九選區(鳳山)市議員參選人陳妙真律師指出,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酷暑、大雨、超強颱風及乾旱將會可能持續發生。本月連日午後雷陣雨雖然帶來大量雨水,南部水庫蓄水都有明顯提升,但大雷雨也造成10多處道路積水、淹水,如在鳳山曹公新圳近青年路也因河川水位高漲,達淹水一級警戒,也因為大雷雨造成水庫混濁影響民生供水。此外,因地下各種管線破裂造成地基沖刷,也常產生路面大坑,舉例而言今年8月3日鳳山勝利路在短時強降雨後形成4乘6公尺的人行道大坑,可能造成行人危害;今年4月4日文化路及文昌街口也是因長期地下管線破裂及地基流失而造成大坑。此外高雄市雖然已建置大量滯洪池,但須思考是否有些滯洪池可能未有效串連而效能不彰,而造成公帑浪費。這都必須有更進一步防洪防災整體規劃,以達防災及資源有效利用。既然氣候變化已加劇並影響民生,高雄各項發展及都市規劃也要加速轉型成「永續循環」的發展模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魯台營表示,高雄市發展必須思考到高雄從古至今的水文紋理,例如400多年前鳳山以西多是沼澤、潟湖,而在近100年來這些沼澤、潟湖快速變成良田、建地,但以高雄來說其實是地面向下挖不到1公尺就掉地下水位;因此,治水如何「與水共生」才是最大關鍵,必須達到「最大下滲、最大遲滯、最小逕流」才能有效治水。舉例而言,目前高雄是多數水道周遭鋪面多是垂直的不透水混凝土層,限制了水的逕流空間,也讓水無法有效滲入周遭地下、無提供緩坡空間容納流遲滯。以歐洲各國的治水思維,水道旁常有透水緩坡,以「讓水慢慢通過,水就不會讓我們難過」之思維「與水共存」,也造就了他們的水岸城市風景及文化。高雄雖然已經展開類似工程,但只有作一小段。

魯台營指出,高雄早有一個古老水系調節系統「曹公圳」可以善用,應設法將高屏溪的水引入高雄重建曹公圳水路,讓水系可以都市中串連、調節、活化且流動,更以水蒸散吸熱達到都市降溫效果。而高雄市最大的兩個滯洪池是蓮池潭及金獅湖,但前陣子居然還發生蓮池潭居然沒有水,代表這些水系、埤塘並沒有做有效串連;如今農田水利會已經改制為公部門,此時治水及水資源管理更不能只是水利單位的事,而是中央及高雄市政府須彈性整合各項資源及部門,進行系統性的水系再生及串連,讓水系統有效在都市中互相調節、活水流動,發揮都市降溫、防洪池滯及涵養水資源功能。而最後也再度強調,現今的治水思維不能奢望「不淹水的無限治理」,而是設法讓淹水不造成危害、讓人民不怕淹水,並搭配保險機制分散損失風險;政府要強化與人民溝通,尊重城市原本的自然水文紋理,讓高雄真正「成為有活水的城市」,與水共生。

張其祿委員總結,如專家所言,高雄如何「與水共存」、有效串連水系統及尊重水文紋理成為整體水資源治理及防災關鍵。參考歐洲及東南亞各國範例,確實善用水系整合、引水,讓城市能確實能減災、與水共存。因此我們也呼籲,高雄許多的滯洪池不能只是挖個洞、水泥建築就能解決問題,要有更系統性串連水文及水理,同時河道及滯洪池周遭也要設計發揮遲滯功能,才能真正有效減少水患。同時都市常有水存在不是壞事,善用活水在城市中循環流動,以達到有效降溫、涵養水源,一舉數得。在此與魯台營教授及陳妙真律師提出具體政策建議給政府,期望高雄市可以更好,真正成為「有活水的永續韌性城市」。

追蹤民眾網Line官方帳號

更多新聞報導:

無情雙殺!中華大學學倫會審定結果出爐 認定林智堅抄襲且撤銷學位

林智堅退選「智慧連線」火燒沈慧虹?高虹安:還留下棒球場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