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景不再? 成衣代工廠營運成長難

工商時報【袁延壽╱台北報導】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國內上市櫃前5大的成衣代工廠儒鴻、聚陽、廣越、銘旺實,獲利全數衰退!撇開匯率、全球零售市場銷售低迷等客觀因素;成衣代工廠面對快時尚退燒、東南亞地區人工成本節節上升、布品等原料成本增加,全球知名品牌面對庫存衝擊下單趨於保守、大陸及韓國搶單造成ASP下滑等挑戰,台灣的成衣代工產業恐已面臨成長停滯的困境。 這四家企業今年前3季的營益率下滑的幅度都超過1.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一家,手中訂單幾乎全數為代工的業者,下滑幅度更超過4個百分點。 國內機能性紡品全球市占仍超過7成,是台灣的優勢;但,面對快時尚退燒,全球品牌服飾UA、通路商Foot Locker等企業財報不佳,減弱下單動能,國內成衣代工廠的訂單成長速度已經受到影響。 品牌服飾廠及通路商過去一年來受到的庫存高、去化慢的衝擊,也讓這些客戶現在下單態度趨向保守;聚陽表示,現在品牌下訂單會比較務實,確定時才給,不像過去比較寬鬆,真正很確實的訂單會比較保守,但是客戶對於未來的規畫仍是很積極。 除此之外,電商崛起,也將造成成衣代工產業接單生態的改變;電商巨擘亞馬遜和運動品牌商結盟,開始在亞馬遜販售產品,未來勢必侵蝕實體店家銷售,擠壓代工廠接單空間。 亞馬遜近2年開始切入成衣市場,並且向國內成衣代工廠下單,讓既有品牌客戶認為亞馬遜是不公平競爭,導致既有客戶與電商客戶亞馬遜之間出現訂單產能競爭,讓成衣代工廠的壓力很大;儒鴻就指出,最終還是要以股東最大利益來考量。 另外,近五年來,東南亞地區工資每年調漲已成常態,以柬埔寨為例,2017年的基本工資為157美元,明年,就要調漲到173元,調幅10.2%。主要以越南、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為生產基地的國內成衣代工廠,未來,勢必年年面臨如何吸收工資上漲的壓力。 而原料布品調漲,更是成衣代工廠這二年面對最棘手的問題。全球品牌廠基於環保、消費者需求,不斷提出特殊材質,更機能性規格的服飾要求,為迎合客戶需求,成衣代工廠就必須不斷的創新研發、開發新的原料布品來滿足客戶,這些研發創新的費用,也將擠壓成衣代工廠的獲利空間。 確實,台灣成衣代工廠在全球機能、運動修閒服飾市場仍居領先優勢,接單能力仍強;不過,面對電商崛起、實體消費市場萎縮,客戶下單趨向保守及砍價,大陸、韓國廠商搶單,法人憂心,成衣代工廠過去5年,每年營運動輒20、30%幅度成長的年代將不常見,而是透過更高值化產品、生產流程及管理績效提升、更客製化紡品比例的提升,來追求營收獲利2位數、10%上下的成長。也就是說,營運成長力道仍在,但幅度空間將縮小。